(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智造,慧及全球,这是最近各大CEO们的口头禅。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俨然已经渡过了资本积累的原始阶段,迈向了高附加值产业的全新时代。但是虽然“智造”的口号漫天飞舞,我确很难看到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拿出一点代表中国人智力的产品来。百度,阿里,这些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企业也不过是成功的找到了适合于中国市场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业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技术驱动的企业。难道是中国人不聪明,没有智力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赞同这个观点的。中国的学生是美国各大高校争抢的香饽饽,中国人在应用型研究领域的成就也令世界为之侧目。但是不论中国人如何聪明,如何有能力,中国业界只有制造,没有“智造”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依我看来,中国人并不是没有智力,也不是没有创造性。中国智造的真正尴尬之处就在于中国根本就不需要“智造”。高中有位老师曾经给我讲过中国政治领域存在着反智化的倾向,宁波之行使我感觉到了,在当今中国的高科技行业里,反智化倾向已经如毒瘤一般蔓延开来。我曾经也去中国光谷的核心企业–烽火集团–参观过。曾经在通信领域有,烽火普天下,巨大金中华的顺口溜。烽火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但是在这样一个代表中国光通信器件最高生产水平的企业中,我听到介绍确是60%的企业工人是中专毕业生。在流水线上面我看到了不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希望,不是中国光谷腾飞的征兆,而是一排排工人手拿螺丝热火朝天的情景。这次在中策,我看到了同样的一幕,我也有幸成为了这“热火朝天”的景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手拿螺丝刀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高科技产品研发在中国企业中不吃香,为什么现代的管理经验对中国企业家们来说不感冒,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力成本带来的反智化倾向。
按照老祖宗的话说,中国从来是不缺人的,我们可以量中华之人力,结万国之欢心。中国的企业喊了十年的国际化,喊了十年的结果是什么,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工人,中国来劳力,世界来劳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就是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尴尬地位。当然,中国的企业家们不是傻子,他们也希望劳心,也希望能够有治人的一天。但是在世界市场波诡云谲的今天,成本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紧箍咒。要劳心,要有核心的竞争力,大笔的研发资金是少不了的,而现金流是当今企业的命脉。于是中国的企业家们退缩了,阿Q式的安慰自己,我们没有必要创新,中国有人嘛,中国人吃苦耐劳嘛,人多力量大,一样干过人家老外。譬如就对中策来说,整个公司的管理极其落后,整个生产过程全手工式,跟自动化完全不搭边。如果不是看它的简介,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生产示波器的科技企业。管理层不愿引入新的生产线也很“情有可原”, 一套新的流水线需要数千万,但是招聘一名新工人一个月只需要付一千,紧急时刻还可以拖欠工资,不用脑子想也可以知道谁更便宜。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个故事,以前大跃进的时候地都是人来犁的,老师问村支书,为什么不用机器呢?村支书答道,机器哪有人好使,租一台机器又麻烦又贵,用人犁地又便宜又省事。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企业家们还没有脱离村支书的思维,一个仅仅剥削工人,出卖劳力的企业是不会有着长远的发展的,只有真正脱离短视的成本理论的框框,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