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了《异类》这部久负盛名的畅销书。书中讲述了一个简单但是长期被人忽略的事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和家庭背景、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常努力的,但是努力的人却不一定成功,只有那些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在一个领域超过10000小时)又极度幸运能得到机会女神眷顾的人才能够成功。
毫无疑问,异类对成功背后的规律进行了精辟的总结,知道这些规律,对于每一个希望做一番事业的年轻人都是不无裨益的。但是我要讨论的是《异类》所催生的宿命论和时代论所带来负面影响。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硅谷高管的出生日期都在1955年左右,因为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在大学刚毕业之后,正好赶上了个人电脑时代来临的大好机遇。确实这种现象绝不是个例。如果你去查阅中国互联网领军人物的出生日期,你会发现他们也大致都在1969年到1973年之间。不独IT行业,改革开放之后陆续出现了几拨致富的浪潮,如果你去统计一下各个行业的商业领袖,大致也都能够符合得上。
异类由此成为轰动,被许多“有志青年”视为珍宝,王兴当属其中的代表人物。中国互联网毫无疑问就是验证《异类》的最佳场所,有句话说“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许多人会根据美国的市场发展推断中国的发展,然后准时回国踩点,抓住机遇。王兴模式指的是利用中国和美国的时间差,将美国出现的新技术Copy 2 China获的成功的模式。中国互联上所有知名的企业基本上走的都是这个模式。被冠以王兴模式的原因是他点比较背。
王兴01年从清华电子系毕业去美国特拉华大学留学。其时美国互联网SNS浪潮出现端倪,做为《异类》拥笃的他觉得时不我待,于是辍学归国创业,先后创办“中国的facebook”校内网被卖,“中国的Twitter”饭否被封,“中国的Goupon”美团目前命运未知。可谓屡战屡败,但他毫不气馁,只要美国有了什么模式,王兴都能以最短的时间推出CopyCat。王兴模式由此得名。
王兴的点背在于,等他回国的时候中国互联网已经热了一段时间了,不像张朝阳回来的时候还是一片处女地,美国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让无数人嗅到了财富的味道,资本裹挟着互联网淘金大军滚滚而来,而王兴回国的时候一无钱,二无人,三没经验,只有一个所谓的“机遇”。但王兴看到的机遇陈一舟也看到了,SNS美国已经大热,做COPYCAT回报高风险低,稳赚不赔的生意。比抢钱还是要论资排辈,王兴于是被挤走了,当然陈一舟后來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陈一舟埋怨“互联网大佬”太贪心的时候应该先检讨一下自己。
王兴只是当时留学归国潮的一个典型。时间就是金钱,因为时间带来了机遇。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和相对落后的状态让无数人嗅到了机遇的状态,大家都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异类”,回国就可以刚好踩在机遇上面,坐等成功。
错了!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异类》所讲述的动人故事,只发生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那个时代。当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个机遇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异类。
经常听说周围的同学回国创业了,创业的内容都是做网站,SNS, 本地化电子商务,社交问答,各种稀奇术语都有。这些都是美国比较火的事物。但他们多半没有充足的准备,只有一个想法,还有“机遇时不我待”的幻觉。创业在他们的印象里面,就是扎克伯格那样在宿舍里面敲敲代码就有数百亿进帐。对于他们能否如愿,我表示很大怀疑。
年轻人,尤其是优秀的年轻人的主要毛病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有远见(包括我自己也有这点),觉得自己看到了机遇但是别人没有看到。成功就像买彩票,撞到大运就成了。媒体对于“Twitter”,“Facebook”,“Groupon”创业的一些扯淡的描述加深了这个印象。
《异类》所描述的是一个机遇相对匮乏时代的故事。大量的人达到了10000小时的努力界限,但是少量的人才能获得机遇。在信息时代之前,技术浪潮之间的时间间隔大多几十到上百年,也就是说,你错过这个机遇就不会再有下一个。在这样的情况下机遇是尤为重要的,那是属于异类们的黄金时代。
随着社会会发展不断加速,不到十年就有会一个科技浪潮,而且技术革新越来越平滑和连续的出现,不再有那么明显的时间间隔。互联网填平了信息沟壑,机遇被更加广泛的传播,而不是掌握在少数拥有内幕消息的人手中。
可以说,现在的人在一年里面碰到的机遇比一百年前的人一辈子碰到得都多。但是机遇增多的副作用是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更多的人纠结与如何选择,而更少的人能够专注于自身的提高。达到10000小时付出的人越来越少。
这不是一个机遇驱动成功的时代,这是一个专注驱动成功的时代。不要有轻易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这个时代失不再来的机遇已经凤毛麟角了,更多的是看你又没有足够的积累出抓住机遇。不然就会“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各位“异类”们,你付出了10000小时了吗?
One reply on “异类们的时代”
写的很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