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哈佛中国论坛又可称作是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波士顿分论坛.大会的主题是:一起向前看.主要的嘉宾都是92派的企业家。所谓92派,就是92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 下海经商的高级知识份子。论坛最遗憾的一点就是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出身的,没有技术型企业家,所以整个讨论都处于相对大而空的氛围中。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主题keynote中比较有价值的是毛振华的keynote:
他先总结他自己的人生,觉得最大得经验就是要,顺势而为。跟对队伍,看准潮流,坚持走下去。接着他回顾了一下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中国最重要的年份是1978到1992年。这些年是中国的政府领导自发的进行了自我的改革,统一了社会的思想认识,终于在1992年确立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原则。1992年的时候邓小平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来统一全社会的思想和认识,但是现在不行呢。中国的社会分歧已经很严重,不可能由一个领袖再来统一中国的思想呢。
我参加了三个panel。
panel 1是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panel我不是特别熟悉,就是冲着王石过去的。王石的观点:在中国,大城市是大的趋势,因为1.亚洲人口密集,2大城市有利于节省社会资源。城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万科二十年前的平均楼层高度是12层,现在的平均楼层高度是25层。
panel 2 中国的经济改革
讨论阶段毛振华说到:国有企业 应当是狗 ,由国家养着,看家护院,做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而民营企业是猫,需要自己找食,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而现在国有企业由很大的问题。问题一是现在国企都是资本密集型 ,由政府背书,无限制供给资金,与民争利但是又不解决就业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国企的强大不是因为国有企业是高效率资本,而是因为国有企业都是行政垄断型,强制消费型。最后就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社会生产效率降低。
国有企业也是一个独立个体,也有利益集团,国企的利润并没有为全民所有,而是被国企干部和国企职工先分配了。国有企业得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田源提到了97年国企的改制,97年得国企改革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并购重组M&A。当时他在物资部下面最大得国企,当时公司养着110个局级干部,2000处级干部。每年亏损60多个亿。国企改制过程中将所有的国有企业分为两个,好企业从各个部委划出,全部划入国资委,坏企业由四个资产管理公司买下所有的负债,进入破产程序,所有的破产公司被贱卖,多出来的窟窿由政府发行债券填补,有一两万亿的债务。实际上是用未来的税收填补了国企亏空的窟窿。剩下的国企无负债,是优质资产,而且这个国企从出生开始就有上市资格,接着上市吸收了大量资金,国企逐渐变强。另外一个重要得影响因素是 2008年得四万亿 一揽子刺激计划大部分资金进入了国企,导致国有企业无比强大。形成了国进民退的局面。
中国的金融改革是落后的。领导人对于金融的把空很严。中国的四大银行象一个巨大的抽水机,抽取社会的资金,所有的资金进入了四大总行,总行是贯彻中央意志的。总行总是倾向于贷给国企,贷给大企业,这样对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为什么银行贷款偏向国有企业。因为国企由政府背书,比民企更加安全,贷款失误是终生追究责任的,贷给国有企业更佳保险。
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家利率没有放开,贷款利率相差不大,贷给民企,中小企业,银行承担了高风险,但是没有随之而来的高收益。与之相比,美国的银行系统是非常的分散的。四大国有企业拥有90%的货币总量。而美国有很多的小银行,募集到的资金就地使用,而中国几乎所有的资金都是抽到北京再进行分配。
接着他们都谈到了吴英案和民间集资的问题。最近中央已经松口,将会放开民间集资,首先从温州开始试点,温州打开了中国金融改革的窗口。小银行应当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和其他企业无异,只要拥有足够的准备金,私人应当可以自由创建银行。从温州开始要发展社区性的银行。
最后泰康保险的陈东升做了一个总结。中国的金融问题,归根结底是利率的问题。中国的金融改革现在有四大问题:一是利率市场化。小型银行承担的更大的风险,应当可以收取更高的利率。二是人民币自由兑换。 三是资本市场放开。四是要有企业家精神。最后他补充到,过早的建立完善的工会和健保制度会毁了整个国家。这些需要建立,但是要等到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
讨论过程中还提到了其他一些观点: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1. 国企改制 2. 民企崛起 3. 外资进入。吴敬琏的观点:留住存量,放开增量。邓小平说,改革开放实际上是 1.政企分开 2 党政分开。中国现在在吃两个红利 1. 人口红利 2. 土地红利。两个红利吃完了怎么办,还没有良好的办法。
第三个panel是技术创新的,但是由于大多数嘉宾是传统行业的,所以讨论也不太深入,就略过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