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国有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只是补充。自从国企改革之后,中国的国企越来越大,似乎这种趋势日趋明显。前些日子看到一个报道,120家央企的营业额和全国1000万家私营企业相当,也就是说,一家央企可以抵十万家私营企业。
在我看来,经济分为存量和增量两个部分。 存量对应的是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的产业,或者是资源垄断性的产业。这样的产业需要的是通过垄断来降低内耗,比如电力行业,汽车行业。 增量对应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产业,我们这个时代最明显的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工业。 中国的国营企业虽大,但是都是资源垄断性行业,或者政策垄断性行业。 而比较活跃的领域,国营经济都难以站住脚。所以有个说法是国营稳住存量,私营经济激发增量。
中国的私营企业发展模式不同于美国。 美国的企业终极发展目标是超大型企业,最终通过全行业垄断来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的私营企业,更加适合走蚂蚁雄兵的中小型企业道路。 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下, 一旦一个产业变得成熟,从增量变为存量,国营企业的政策性优势就会变得明显, 大型私营企业难以与之争风。
除了体制的因素外,下面两个因素也导致了中小型企业群的发展模式更加适合中国。
1. 中国劳动力过剩。 大型企业解决就业的能力不如中小型企业。 企业本身有自身的管理瓶颈, 一个超大型企业所雇佣的员工也不过数万。 世界500强全在中国也解决不了中国的就业问题。
2. 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不同。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高度“单一”的。 从波士顿到洛杉矶, 人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一样。 开一样的汽车,吃一样的汉堡,买一样的衣服, 整个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差异甚至小于中国两个相邻的县城。 美国幅原之辽阔,并不亚于中国,美国拥有世界各地的移民,远多于中国的56个民族,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首先是因为集约型大工业需要广阔而单一的市场。 大工业时代普遍的商业模式是通过降价(甚至降至低于成本)来吸引顾客, 在资金链条断裂之前做到一定规模。在标准化的生产和物流下,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会逐渐降低,最终将低到有利可图。 沃尔玛的天天平价,Amazon免费物流,Google的各项免费服务, 说穿了都是这个模式。 规模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美国公司不会生产不能上规模的产品, 美国人民也买不到个性化的产品。 久而久之,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就被大工业的熨斗熨成了平板一块。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的历史较短,新移民由于在适应新的社会的过程中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对于改变生活方式的抵触较少。
而与之相比较,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复杂而精致的多。 中国人,每到一个城市旅游,绝对少不了品尝当地的小吃。 而小吃的生意方式是美国的商人无法理解的。 夫妻开的小吃店,每天最多招待一百用户,怎么赚钱? 另一个例子,中国很多的手工艺品,比如绣品,工序多达数百,每年的销量也不多,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办法放到流水线上去的。 这样的情况下, 市场不可能由少数几家大型公司来垄断,而只能由小企业,个体户来满足。
有一个看法是,小企业因为缺乏规模效应会降低社会的生产效率,美国的大工业模式才是发展的唯一正途。 这就是为什么小煤矿都被整合成了大煤矿。 而中国的个体户十年来锐减三分之一。 确实小企业何个体户有自己的弊病, 比如生产单元过细导致信息流通不畅, 又比如企业过小导致没有能力负担改进生产工业的投资。 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最为可行的道路是将这些小企业何个体户整合成为蚂蚁雄兵。 在中国,最有可能出现的大型私营企业不是面对消费者的企业,而是帮助小企业进行整合的企业。
这就是阿里有这么大的想象空间的原因。 美国的Amazon远比ebay成功, 自发性的个人集市在美国这个单一市场上难敌集约化的Amazon。 而在中国,情况就完全不同,淘宝上的数百万个体商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中国私营经济的微缩版。 阿里目前的目光,还是放在已经在互联网上的商户上。 但是一个事实是, 中国绝大多数小企业和个体户,还和互联网没有什么联系。 让这些中小企业何个体户们跟上信息时代的节奏, 将会是一个非常波澜壮阔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