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中文

中国的旋律

回家的旅途是辛苦但是富有收获的,在路上读了两本书《激荡三十年》和《邓小平传》。在这里结合以前读的《沸腾十五年》一起写一个随想。

林军的《沸腾十五年》和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是两本关于中国产业变革的好书。前者讲的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后者则宏观的讲述了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部经济改革史和企业史。在我初读《沸腾》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震撼,但是当读完《激荡》一书之后,我对于《沸腾》一书中的许多史实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样的,在读完《邓小平传》一书后,我对《激荡》一书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单一产业的发展从来是离不开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这一个动荡转型的国家。理解了中国发生了什么,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和互联网领域所发生的这一切。

计划经济的弊病已经是无需证明的事实。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国家统死到放权给市场的过程。邓小平和朱镕基两个人在其中扮演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改革是由邓小平一力促成,而由朱镕基具体施行的。

1978年三中全会到1992邓小平南巡是改革的上半场,由邓小平主导。92年至今是下半场,实际的改革路线在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由朱镕基确立。

在中国这样传统而又古老的社会,改变人们的观念从来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中国花了14年的时间才最终下定了决心市场改革,而在1970年代末的中国,只有少数人对改革的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所幸的是,邓小平是其中一位。

和毛泽东不同的是,邓小平少年留法的经历使得他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非常的清楚中国的落后和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并且邓小平具有更加灵活的思维。在改革的早期,邓小平着力破除毛时代留下的对于阶级斗争的观念,向全社会灌输尊重科学规律的观念。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不信马列,而信科学的时代,高考恢复,文化事业百废待兴。这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铺好了路。

正如清朝末期的改革一样,邓小平的改革开始也是仅仅限定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不涉及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旧体制运行的惯性,国家妄图通过一次性引进120个大项目来迅速推进国民经济,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国营工厂在这个时候已经积重难返,仅仅通过引进技术已经不能挽救这些共和国的长子们,国企的救赎最终在十几年后由朱镕基完成。

所幸的是另一种来自民间的力量在无意之中接过了改革的接力棒。在官方的宣传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似乎是邓小平绝顶聪明,设计好了改革开放的每个步骤,其他人只是按照他的想法执行。这只不过是中国传统的脸谱式的描述方式。实际上改革开放的许多构想并非邓小平所提出,1980年代初的邓小平也没有对于中国该向何处去的清晰构想。他的伟大之处,在于给予民众试错的自由,随时准备接受每一个可行的方案。

伟人通常都是冷静而沉稳的,随时观察周围的世界,不因狂热否定任何一种可能。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位,他的做事风格使得他治下的中国人能够有更多自由,小岗村的包干到户,温州小商户的崛起,这些都是源自民间的尝试。而这些尝试,逐渐的使邓小平认识到,市场经济能够解放生产力,使得中国人过上计划经济时代不能想象的富裕生活。那么,为什么不呢?

可惜的是,这样的认识并不能一下子被整个执政阶层接受,于是出现了温州“八大王”事件,傻子瓜子事件。整个八十年代,像这样对于民营经济的迫害仍不少见。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民营经济最终成为改革开放的中流砥柱。过去三十年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再一次论证了:一旦被给予自由,民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欲望将化作一个势不可挡的力量。

1989的运动使得改革的道路出现了曲折,左派重新开始抬头。在这个时候,邓小平以南巡的方式终结了全国对于改革的争议。南巡看到的成就使得邓小平下定了决心,他明确的表达出了对于市场改革的完全支持,对于极左派思想的反感。中国这艘航船开始向着市场经济这个方向大步前进,再无回头的可能。

和邓小平不同,学者出身的朱镕基更多的依据他的学术经验来进行中国的经济的改革。他治下的影响最深远的两个举措就是放宽汇率和国企改制。前者导致人民币大幅贬值,使得中国具有了强大的出口竞争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正是得益于这个措施。后者以一种非常痛苦的方式解决了国企积留的问题,抓大放小,国营经济仅仅控制能源矿产通信等国民经济命脉,其他的都放手给私营经济,现在中国的经济还是没有离开当时朱镕基设定的框架。最终国企得以重焕光芒,但是这也导致了相当长的一段阵痛期,遗留了一些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的许多事情就容易理解呢。中国错过了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的PC产业革命,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虽然已经开始改革,但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市场环境刚刚处于萌芽状态,不可能去承载这样一个巨大的产业革命。

但是到了互联网兴起的1990年代中期,情况就完全不同呢。市场经济的总方向已经完全确定,创业不在会有八十年代那样的政治风险。加上78年高考以来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第一次有了跟世界先进国家大约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权利。

如果说中国和美国相比有什么优势的话,唯一的优势就是中国拥有大量精通美国社会的留学生,而美国人对于中国知之甚少。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使得海归成为可能。于是田溯宁,丁健,张朝阳纷纷回国。这在19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资本的原始积累少有光彩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动荡转型的国度。中国的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通常有几种。第一种是来自于国有资产,这成为了这些企业家的原罪,许多企业家都因此落马,如伊利的郑浚怀,红塔的zhu时健。第二种是来自于变相非法集资和股票市场圈钱,早期市场监管的缺失时代使得许多人钻了空子捞到了第一桶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将自己洗白,但是更多的人沉溺这种资本游戏中不能自拔,最终自食其果,比如牟其中。最晚出现的,也是罪阳光的一种资本积累的方式便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随着一批批海龟回潮而带入中国,最早在中国引入风险投资的人是张朝阳,他在1995年年携2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回到国内创业,这时候距离改革开放开始已经有18年的时间。随着搜狐,百度,携程等一批批企业的成功,风险投资在中国逐渐的发展壮大。可以断定,由于社会转型的逐渐结束和金融监管的逐渐完善,风险投资最终必将成为最主要的资本积累方式。

最近三十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切可以说是一种奇迹,在一个历史如此悠久,经济如此落后,社会如此复杂的国度进行改革,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改革一旦成功,其迸发出来的活力又是如此的令人吃惊。

常有人恨生不逢时,觉得现在已经没有机会了,我看并非如此。中国经济改革的舞台还远未到落幕的时刻,事实上,舞台的帷幕都尚未被完全掀开。中国,中国经济甚至中国互联网都远未成型。邓小平曾说: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过去三十年虽然成绩斐然,但是我们的高速发展仅仅是在补以前落下的功课,而当我们真正迈入深水区,中国真正开始获得制度性的创新力的时候,更多的机会将会来临。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