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许多IT大佬(比如微信之父张小龙)的倾力推荐,《失控》这本书在在中国互联网界颇为有名。他的作者凯文凯利(本文简称KK)在中国互联网界更是家喻户晓。虽然很多人都奉KK的话为圭臬,但是我相信真正读过这本书的人应当不多,因为这本书实在太晦涩和难懂了。很早之前我就尝试读过这本书,最后放弃了,最近才又重新捡起来。全书像是一个哲学家在自言自语,初读的时候你会觉得非常的凌乱,但是静下心来读,你就会被其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作为网络时代的启蒙者之一,KK在本书里面主要是探讨的是互联网及广义的信息技术对和人类的关系。但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并不只限于互联网,而是深入到生命的意义本身。
分布式系统
本书很大的篇幅都在讲分布式系统(也就是所谓的蜂群思维),分布式系统的特点是1. 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2. 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的特质, 3. 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 4. 点对点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了非线性因果关系。KK毫无疑问是崇尚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系统的,但是他也客观的总结了分布式系统和中心化系统各自的优缺点。总的来说,分布式系统适合多变的环境,而普遍来说中心化的系统通常有更高的效率,并且更容易预测和控制。KK承认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包治百病,对于必须绝对控制的工作,仍然采用可靠的中心化系统,对于需要终极适应的系统,则需要失控的部件。
我在这里想谈谈日本90年代的没落和美国同期的复兴。经过二战,日本基本成为一片废墟。但是在战后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日本就通过学习赶超的方式占领了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同期的美国经济则持续疲软,三大汽车公司濒临破产,电子工业颓败,很多人预测日本很快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强经济体。70年代末傅高义的《日本第一》的书深刻的反应了美国人对于日本的快速发展的错愕。但是,到了90年代末之后情况陡转。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美国则进入了黄金的十年。
很多人将日本的没落归咎于广场协议。但是在我看来,广场协议充其量只是一个诱因。真正的原因是日本所垄断的电子和汽车工业的饱和,以及日本错失了互联网带来的新一波技术革新浪潮。美国从来没有在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找回优势。事实上,美国汽车工业持续衰败,昔日的汽车城底特律俨然已经成为一座死城。电子时代美国东部的电子中心——波士顿128公路园区——八十年代在日本公司的节节紧逼下接连破产,至今电子工业也没有回复到当年的水平。而西部的电子中心——硅谷——现在已经基本被互联网公司占领。使美国重新强大起来的不是这些存量产业,而是互联网和生物技术等增量产业。
日本人将中心化的控制做到了极致,这使得他们拥有更好的效率,可以以极低的成本生产质量优良的产品。但是这种效率的优势只存在于成熟产业,并且中心化的控制使得日本人缺乏产生创新的能力。日本在汽车产业和电子工业发力的时候,汽车已经被发明快一百年了,电子工业也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日本倾向于大公司的产业结构和终身雇佣的工作传统无法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这就是在前互联网时代,日本卓越企业林立,而在互联网时代,日本乏善可陈的重要原因。不说日本,就是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地区,也是因为比硅谷地区更加中心化而在互联网时代被抛下。硅谷的西部精神和个人主义的文化使得这一地区有着去中心化的历史传统,从而在创新为王的时代有了更大的优势。
连接
分布式系统的最关键的要素是连接。KK的主要观点是进化与连接相生相伴。进化具有一个普遍的层级规律:在每一个层级,简单的成分通过不断的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而这个新的生命系统则成为新的层级进化的基石。生命沿着这个规律不断进化,拾级而上,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走向有序。早期的生命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而后一些细胞进入另一些细胞,成为后者的组成部分(线粒体,高尔基体等),这些原核细胞的结合衍生了真核细胞。多个真核细胞进行融合,形成了多细胞的生物。生物又进一步构成了群落和物种。每一个物种可以看作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因为究其本质,生命不过是由若干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组成的有序模式。所有的物种都生活在生物圈中,自然选择在其中的对物种进行着筛选,使得物种得以进化。同样的,生物圈(地球)也可被看作一种生命,即所谓的盖亚。
世界大势,浩浩汤汤。作为一个进化层级,人类社会的进化也服从连接的普遍规律。坦荡的华北平原和平静的地中海使得早期的处于这些地区的人类可以较方便的进行连接,最终促成了秦帝国和罗马帝国这两个区域性中央帝国的形成。而航海技术的革新使得地球上所有的民族都在大航海时代都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卷入了世界性的连接中。中国从闭关锁国,到门户开放;从毛泽东时代的隔离于世界,到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趋势都是连接代替封闭。
随着互联网的发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连接的时代。丰富多样的连接使得所有人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生活在地球的人终将融合成为一个全新的生命体。和古代的连接方式相比,互联网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让信息的载体从实物变为光和电,信息传播的速度从普通物体运动的速度提升为光速。这使得地理位置的影响几近于无。从中国发一封电子邮件到美国,所需的时间比信号从眼球到大脑皮层的时间还要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的紧密程度,已经不亚于单个人各个器官之间的连接。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
KK不仅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他还谈到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人与信息的连接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让人方便的找到信息;二是如何让信息自组织成为和人一样的智能。事实上这两个方面是息息相关的。
在《失控》中KK谈到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博尔赫斯是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在一个短篇小说中,他将宇宙描绘成为一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由无数个六边形的小房间组成,存储了所有可能的模式。人们需要去做的是从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模式。实际上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就是万维网的原型。每一个网页就是一个小六边形的房间,而相邻的房间就是相互链接的网页。KK(或者说博尔赫斯)认为,宇宙的信息是由一种网状的结构存储的。KK还提到由于信息过多——也就是图书馆的房间太多,搜索的过程只能从一个房间到相邻的房间。其实这就是根据链接来进行搜索的思想。为了在网状的万维网中寻找信息,搜索引擎应运而生。《失控》写于1994年,那个时候,谷歌的创始人才刚刚进入斯坦福大学。
和现实的图书馆不同,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存储了所有可能的模式,其中的许多都毫无意义。其中一部分已经为人所知,而另一些部分则等待人类的探寻。智能分为两个部分:对于既有知识的存储和对新知识的发现,用俗话来概括就是记性好和悟性高。从博尔赫斯的图书馆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发现知识和搜索已有知识并无本质不同。
万维网存储了几乎所有人类已知的信息。而如今的搜索引擎技术在对于万维网的信息检索已经做得比较好了。按照《失控》的逻辑推断,科技发展的下一步便是实现在所有可能序列中搜寻新的有用序列,也即是实现有创造力的人工智能。确实,目前领先的搜索引擎如谷歌和百度都在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开发, 可见KK的预见力。
结语
KK毕竟不是神,《失控》中也有许多观点被证明是不对的,比如KK相信网络的计费会像水电一样按比特收费,而加密将会使得这种计费方式可行。事实的网络上的主要收费方式是固定的接入费用加上广告或者增值收费。还有许多观点还有待时间检验,比如KK关于去中心化的电子货币成为主流的观点。智者千虑,或有一疏,尽管有这些争议性的部分,《失控》仍然堪称经典。事实上,《失控》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失控里的许多预言,都是被它的读者所实现的,这正应了一句流行语:最好的预言就是去实现预言。
二零一四年九月十日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