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中文

2024: 关于中美创业生态的思考

借着我筹备新创业项目的契机, 过去三个星期我去中国跑了好几个城市,和很多朋友进行了深入交流,也有非常多的感悟和收获。这些也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次创业之初为什么要去中国考察?我的职业和创业经历都在美国,上次创业基本上仅仅依托美国的创业生态系统,很少利用到作为华人的优势。但是我周围最优秀的朋友和师长都告诉我:一个优秀的企业Day 1就要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如何能够整合全球的资源是一个成功企业的必要要素。尤其是我的华科师兄姚欣帮我系统的梳理了中国国内创业生态系统相比美国的生态系统的三大优势和劣势。1)产品思维。2)供应链优势,3)人才红利 。我在过去一年的创业过程中见到了很多非常好的中国出海企业, 对这些优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次回国也是希望能够更加系统的了解和观察。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三大优势帮助构建下一次创业的护城河。

我先聊聊产品思维。上一波移动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美国。在这个过程中锤炼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产品人。通常来说对于国内产品人对产品的使用场景想得特别的细致。比如对比一下谷歌和百度的地图APP。谷歌地图是一个非常简洁的APP。用户选择目的地,获得导航信息,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设计。相比之下,百度地图至少就包括了 1)推荐车道的指示,2)语音包,2)一键打车。4)路况实时提示。5)违规拍照提示。这还只是一小部分,基本上常见的痛点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功能设计。而且这个并非个例,比如滴滴和Uber相比对场景想得也精细得多。同时国内还需要大量美国完全没有出现的应用,比如本地生活这个门类在美国就完全没有出现。

我在回国之初我们项目只是想到了这些点 1)要做个性化大模型,2)首先切入陪伴,3)可能包含一些硬件。但是国内的一些优秀产品人聊过之后我意识到我的想法显然是过于粗了。至少我需要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产品形态是什么?用户为什么需要做陪伴?获得的价值是什么,什么样的产品功能能够体现这个价值?谁是获得主要价值的人?这个是给我的一个系统性的启发,让我开始仔细的思考产品的场景。

接着说说供应链优势。这次对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就是深圳的硬件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是遥遥领先的。在美国做硬件项目的难度极高,里面只要还有一点硬件元素基本难倒了99.999%的创业者。但是在深圳,具有相当完备的硬件生态的完善,使得硬件创业的门槛大幅降低。比如我短短几天至少找到三家可以大致生产我所需要硬件的供应商。而且大家对合作都非常的开放。

当然我还是感受到虽然深圳的硬件系统发达,在创业的起始阶段,碰硬件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主要两个问题。

  1. 虽然深圳硬件的生态系统很发达,但是如果需要真正用上深圳的供应链优势,你必须对硬件指标有了很明确的需求。一旦出现错误,对于时间和资金的浪费是创业公司难以承受的。
  2. 库存对于资金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

做硬件比较适合公司已经找到了产品的Product market fit,需要进一步稳固护城河和第二增长极的时刻,比如是B轮之后。

最后说说人才红利。在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而且随着过去两年的互联网的形势变化,和人民币对于美元的贬值,人才成本普遍下降了30%以上。使得在国内进行招聘变得非常的有吸引力。总的来说,国内一线城市的用工成本大概是旧金山湾区的一半左右。二线城市(比如成都武汉)是一线城市的70%左右。中国本身其实也分为几个小的创业生态系统,各个系统的人才还是不一样。一线城市里面,北京在互联网人才集中程度上具有明显优势。上海人的产品经理(尤其是在本地生活领域)特别强,深圳的硬件人才非常的多。二线城市里面我只去了成都和武汉。成都的软件人才是明显多于武汉。但是武汉有很多光学和硬件的人才,相对比较均衡。

另外我的感受是从人才密度和环境来说,国内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差距要远远大于一线城市和硅谷的差距。尤其是AI方向的人才,二线城市非常的缺乏。一线城市在人才的密度,人的信息上来说和美国基本比较接近的。但是二线城市还是信息流通不畅。很多在一线城市大多已经比较常见的信息,在二线城市基本上还是很少人知道。相对来说,如果仅仅是比较传统的软件开发或者测试,放在二线城市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需要非常快速更新的领域(比如AI岗位),还是要放在硅谷或者一线城市。加拿大也是不错的选项,成本略高于国内一线城市,但是和硅谷没有时差,沟通起来容易很多。

另外,国内的APP开发已经达到了流水线化生产的地步。基本上APP开发的速度可以达到美国类似团队的两倍以上。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说了这么多的优势,我也想说说我看到了需要注意的地方:

  1. 一是国内对于diversity较不看重。这个导致了生态系统偏向同质化竞争, 创新性不足。如果有大量的国内团队,如何保证团队的diversity和创新性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事情。
  2. 二是中国的很多经验不能直接照搬到美国。前几年有一阵子Copy From China的热潮,有很多公司把国内的支付和本地生活的项目照搬到美国 ,但是没有特别成功的。这次我也对这个问题有了系统的反思。中国是一个单一文化国家,全中国14亿人的消费习惯都比较接近。而且由于竞争压力大,很多产品设计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过度拟合的。与此相比美国不是一个单一文化文化国家。和中国文化类似的人群只有600万左右的华裔和2000万左右的亚裔。每个人群具有非常明显不同的消费习惯。仅仅照搬中国的产品形态会对于华人群体形成过拟合,使得产品在切入美国其他族裔人群的时候遇见困难。但是美国的华裔的人口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地级市,仅仅服务这个人群又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型的公司。

中国的消费商业模式向美国溢出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是并不是所以消费业务形态都会适合。 在美国要做好消费类的业务,必须打的是人类的普遍感情。不能够对于具体的人群过分的优化。什么事普遍情感?迪士尼的产品其实主打的就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类普遍感情 — 真善美。这是它为什么能够迈向全球的原因。中国的亲子陪伴类业务基本上都完全转向了教育 — 比如课本绘本或者学习机之类。这个如果直接照搬是不行的。华人文化对于学习是非常的重视的,但其他族裔对于教育的关注的程度要远低于华人。如果针对教育过分优化,会难以跳脱华人群体。但是害怕孤单是一个普遍的情感,从陪伴这个角度切入会是更好的选择。

回过头来说这次的考察的思考。我觉得整合全球的资源是不仅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机会而且也是一种责任。过去的几年似乎全球化碰到了一些波折,但是我觉得全球融合的大趋势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不论是大量的优秀中国公司出海,还是更多的外国企业整合中国的资源。无论文化或者族裔,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通的,只有全球资源一体化,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创造出优质的产品,为每一个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link of this post: https://s.jing.me/2024-cn-us-startup-ecosystem

2 replies on “2024: 关于中美创业生态的思考”

非常好的内容!干货满满,还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感谢作者分享,期待作者多多创作!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