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中文

《摩根财团》读后感一

现在读书笔记拖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三周前读完了《摩根财团-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一直想要写一个读后感却抽不出时间。只好在公车上面敲下这些文字。

这本书讲述的是整个摩根财团的历史。摩根公司的前身由乔治`皮博迪创建,后由朱尼厄斯摩根接手,并更名为摩根公司。接着摩根家族的三代人(包括朱尼厄斯的儿子皮尔庞特摩根,孙子杰克摩根)主导了摩根的发展。之后的摩根财团淡化了家族企业的印记,摩根家族成员对于摩根的影响力消失殆尽。

摩根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美国的历史。在早期朱尼厄斯的时代,伦敦是世界金融的中心。当朱尼厄斯坐镇伦敦大本营的时候,作为儿子的皮尔庞特则在美国打点着华尔街的业务,那个时代的美国,虽然潜力无穷,但仍然只是新兴国家,资本市场并不大。摩根财团这个时期实际上扮演着英国资本在美国的掮客角色,可以说,此时的摩根更加像是一个英国公司。但是过了一代,美国就一跃成为一流的资本强国,华尔街不再需要伦敦来募集资金了,皮尔庞特坐镇华尔街22号,杰克则去打理着伦敦的摩根建富的业务。可以看出,这时的伦敦不再是摩根王国耀眼的都城了,摩根重心的转移正与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相契合,这不是偶然。

世界中心的转移给了摩根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作为一个美国公司,摩根财团在与欧洲财团的竞争竞争中早期一直处于劣势,欧洲债券承销业务他们几乎无法染指,这一领地早被欧洲霸主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英国贵族巴林家族瓜分。即使在美国债券的承销中,他们也时常竞争不过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巴林家族。当时在后二者眼里,摩根公司不过是一个来自新大陆的暴发户,根本算不上是一流的债券承销商。

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形式发生的很大的逆转。美国工业蓬勃发展,急需大量资金,而美国的资本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相比半个地球之隔的欧洲财团,华尔街22号显然更加容易打交道。摩根财团逐渐雄霸整个美国资本市场,和欧洲财团隔洋对峙。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财团以沉重打击,而对摩根来说确实绝佳的机会。当时摩根扮演了美国政府角色,为协约国提供了大量贷款,将自己的势力伸进了欧洲。亲德奥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随着同盟国的战败受到极大打击,而战后英国限制了本国银行在国外的贷款,导致了巴林银行业务的快速萎缩。经过一战,摩根恍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世界最一流的银行了。

公司不可能脱离市场存在。摩根在早期之所以处于劣势,就在于当时主要的资本活动不管是融资还是借贷都发生在欧洲。罗斯柴尔德和巴林家族在欧洲大陆经营数代,关系盘根错节,而摩根作为一个美国公司,离这个市场实在是太远,确实没有太多机会。而当时的美国资本市场,根本支撑不起一个世界一流的大财团,所以虽然摩根在美国举足轻重,但在世界范围还属二流。但是到了20世纪情况就不一样了,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工业过和最大的市场,摩根仅凭美国市场的成绩就足以傲视群雄。而摩根的国际化(向欧洲大陆的渗透),是随着美国的国际化一并完成的,当世界市场开始跟随着美国市场的步调时,美国金融业的王者摩根在世界上就举足轻重呢。

(未完待续)

2011年12月18日


Categories
中文

研究与编程

开学之后一直就非常的忙。尤其是最近的几周过得都特别的辛苦。基本上是周一开始赶research,周一周二晚上都睡得很少,然后周三中午和导师Meeting。Meeting完毕了之后就开始赶功课,一直赶到周日。这个学期有两门课,一门课巨难无比,另一门课虽然不难但是每周都有作业,也很耗时间,这样留给research的时间本来就减少了。最近又从Robot Control的项目转到了Cyber Security的项目。新项目开始一时无从下手,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虽然每周开始的时候会弄一下research,这是这几个星期的进度都不好,也没有做出导师需要的结果,每次meeting完了都看得出他比较失望。其实我的导师人很好,也不push,周围的师兄们也过得都挺好的,一周做两三天research应该是足够了的。

觉得其实是造成我现在很辛苦的原因是自身定位的偏差。因为我很明确毕业了之后会进工业界,所以我更加看重开发能力,而不是发表论文。而且我本人也很喜欢编程,所以我总是会深深的陷入到“编程思维”中去。

每当遇到一个问题,我的思维总是围绕这“程序”展开的。使用面向对象还是面向过程,什么样的抽象层次,什么样的数据结构。但是研究其实需要着眼的是理论和方法,而不是程序。

比如说是在做Robot Control的项目的时候。前面学生的代码丢失,我需要重新编写代码。我没有使用我已经很熟悉的Matlab,而且转而使用我不太熟悉的Python,因为Python有更好的执行效率,扩展性和对于面向对象更好的支持。这导致我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去熟悉Python的语言特性。

在编写的时候我下意识的将它作为一个应用程序程序来写,分离出了仿真的部分和实际控制的部分。这样只需要对控制部分做少量的修改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控制器呢。同时还考虑了以后的可扩展性,为以后增加功能都留足了空间,这导致了过份复杂的抽象,代码量也随之增加。我没能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

而到了Cyber Security这个project之后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导师让我在一个只有十个节点的网络里面验证一种方法。因为节点数目很少,我完全可以手动写配置文件,也不过五六十行的样子。但是我却首先去写了一个配置文件自动生成程序,这样可以自动生成大规模网络的配置文件。然后用这个配置程序去自动生成配置文件。这个程序浪费我很多的时间,从周一写到周二的深夜才写完,留给仿真对比的时间很少。最终的结果是我虽然做出了结果,但是实在没有时间去写一篇Well-Documented Report,只好打印出几张图片就过去了。在和导师讨论的时候,导师也不关心这个是自动生成的还是手动生成的。而是着力问我模型上面的问题,和结果的解释,这部分我却没有怎么花费时间。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呢。

这些做法都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这都是一个良好的“程序员”应当考虑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作为“研究者”的导师并不关心这些问题,他需要的是在特定的场景下能够得到合理结果,并且有良好的解释,这些才是可以发表的。即使这些代码离开这个场景就不能运行也无所谓,因为论文里面也不会去讨论这些。

事实上,随着我转换项目,我在Robot Control前期花费大量时间做出最终都付之一炬。因为我基本上再也用不到了这些代码了,根本不需要扩展的程序考虑可扩展性有什么意义呢?而Cyber Security项目中,很有可能可能导师明天就换了idea和model,那个自动生成配置文件的程序可能就可以直接丢到回收站里面呢。

以前就听说过,做研究和做开发是有天壤之别的,现在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工业界做开发碰到的基本上都是老问题,而且问题都是会被经常碰到的。所以代码是一种产品,需要反复的打磨和抛光。而在学术界则不同,研究人员的产品是新理论和新方法,程序不过是验证这个方法的一个手段。研究人员需要的是提出想法,用最短的时间去编写程序验证,然后再提出新的想法。所以学术界的程序都是”throwable prototype”。这也是为什么在工业界有嘲笑烂代码的说法叫”University Code”。

以一个开发者的心态来做学术肯定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会导致大量的时间浪费,这也就是我这么累的原因。但是由于我以后肯定不会留在学术界,我也不可能仅仅走学术路线。我想我应当做的是将两者分开。研究的时候就应当摆正研究心态,如果有空闲再用课外project锻炼开发能力。

最近读到一篇叫<Software is not science>文章,讲的也是这个问题,读完之后很有启发,也在这里一并分享吧。

http://matt-welsh.blogspot.com/2011/11/software-is-not-science.html

王晶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三日夜

Categories
中文

Boston Startup Weekend参赛有感

上周参加了波士顿的一个创业训练营,叫作Boston Starup Weekend。我现在到还不准备开始创业,毕竟还早着的,此行仅仅想去见识一下,毕竟每天闷在实验室里面做research实在是颇为无聊,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和美国人交朋友的机会。

比赛的形式是这样的:周五下午五点开始,五点到七点是social和networking的时间,social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人,他是加拿大第一大社交网站的founder,十八岁开始创业,今年二十七岁,看起来还一脸稚气。七点到八点会有几个人做presentation。 然后八点之后会有人上去做elevator pitch(就是在60s内推销自己的idea,然后拉人一起做)。会场气氛相当的活跃,有三十多个人上去做pitch,每人一分钟。内容大多数都是网站或者移动App,反正是各种各样的建网站。有大学生社交网站,专门服务西班牙裔的网站,短期实习网站,艺术品二手市场网站。。五花八门。

九点到十一点大家会开始选择自己的团队。每个团队需要在两天内完成一份商业计划,一个产品的原型,并在周日的demo大会上面做demo。来的人被分为三类,Tech People, Biz People and Design People, 注册的时候你需要选择自己的类别,然后去寻找合适的团队。

我开始想加入一个做吉他教学器的团队,他们的产品是一组夹在吉他上面的LED灯,通过LED灯的闪烁来显示你应该談那一首曲子。无奈他们只需要硬件方向的人,我对此又一窍不通。最后我加入了一个杂志出售的团队。团队的主题是Itune for Articles. Itune将现有的专辑打散,使得用户可以单独购买一首歌曲,从而开发了音乐市场的长尾。这个团队要做的就是将杂志打散成为一篇篇文章,然后放在网站或者移动应用商店上面出售,从而发掘杂志市场的长尾。

这个团队总共有13个人,是规模最大的参赛团队。但是其中有九个人是商科背景的。只有四个技术人员。Business People过多使得我们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面花费过多的时间。比如,我们花费了四个小时才确定名字,大家对于名字相持不下。接着注册域名加上把域名弄好花费了一天,而且从仅有四人的Tech Team里面抽调了一个人去弄这个。

接着Business People分为两拨,几个女生负责去做PR,就是在社交网络上面发布各种信息,像是微薄小秘书之内的。然后几个男生去做biz model。

Tech Team从开始就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我们就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一个是Hacker只会黑客技术不会写网站,一个人只会使用GO语言而我们其他人都不会。而我和剩下一个哈佛的小伙子之前既没有写过网站也没有写过App。

所以决定用决定开发环境都用了很久。会Go语言的Tech Guy坚持使用Google App Engine,但是得使用Go。我个人prefer python。哈佛的小伙子不想写Iphone App,但是business people坚持Iphone App是必须的。最后商量的结果是我使用python编写Recommendation System,输入输入通过文件进行。网站使用GAE,用GO语言,全力做网站部分,不开发iphone app。

于是我周五的晚上就回去查了一下Recommedation System的文献,在心里面大致构建了一下Recommendation System. 并且让几个队友去收集足够多的数据。第二天早上八点不到我就到了比赛地点,开始写推荐系统。到了中午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加入,我们讨论了一下系统的实现并且简化到可以实现的地步。下午继续开始。大概到了晚上五六点的时候,我这边的code就大体完成了。

然后我去打听其他Tech Member的进度怎么样了。发现情况不是很妙,因为GAE的配置不知何故没弄好,域名跳转也没有弄成。然后所有的Code都是用Go语言编写的,其他的Tech member完全看不懂。更重要的是TechTeam里面出现内讧。hacker大叔觉得坚持用Go语言的那个member是个Bullshit。开始罢工不干了,坚持把那个人撵走再说,内斗持续了几个小时,接着新加入的Tech Guy也觉得用Go语言不靠谱。于是他和hacker大叔合力把使用Go语言的member架空了。我看到无力回天,还是回去做自己的recommedation System去呢。

而Biz Team做完了一个survey,然后三五成群在聊天,時不时过来鼓励一下我们,显得非常的闲。我们团队的Biz People实在是太多了。。不过话说回来,biz people都很caring,跟他们说话都比较舒服。不像Tech People火药味那么浓。

到了周日的早上,我就无事可做了。因为在撵走了Go语言的那个techMember之后我们对于到底用什么来开发都完全混乱了。而我的推荐系统部分已经写完呢。于是我去询问了一下marking Team的Biz Model是什么。听完了之后我就觉得这个Biz Model没有仿真支撑。他们想的是对杂志收费,然后将所有收到的费用交给杂志社,然后还在文章里面插放广告。广告费用归我们。

我感觉到杂志社倾向于将价格定在较高水品,减少对于纸质杂志的影响,而这就意味着较少流量,势必影响收入,要增加收入着必须和杂志社对着来。而用户付费还要看广告,从心里上面来说就比较难接受,所以在用户那边也不讨好。两头不讨好这个商业模式就很难让人信服。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marketing没有设计一个定量的模型来分析我们未来的营收支出。没有数据的支撑这个模型是非常的不convincing的。

于是我简单的建立了一个user model。分析了一下用户量随price的变化,和预计的营收。时间有限,我并没有采用他们的model,而是简单的使用收费无广告的model。不过还是有一些仿真图可以用。Leader看到了很高兴,于是将Simulation的结构加到了PPT里面呢。

等我抽身回来的时候,Tech Team的进度已经大大落后呢。他们最后决定放弃所有的后台,只做前台部分,将界面做好就可以呢。然后因为域名绑定和服务器托管的问题,最后决定网页托管在dropbox上面。

到了周五下午四点钟的时候,网站的界面终于弄好呢,这样我们至少可以去demo。大家知道了这个消息都非常的高兴。五点钟的时候demo开始。总共有19个team,我们是第16个。大家一个个上去讲。两分钟的简介,包括Biz Model。还有三分钟的demo。最后是五分钟左右的问答环节。

我们主要都是Biz Team在讲,但是因为时间有限,Biz Team将我的Simulation Result那一部分略过呢。等到问答环节的时候正好一个judge问我们的产品相对与Competitior来说有什么优势,我就接过来说了一下我的recommedation System和仿真的结果。demo完毕了之后还有个social的晚餐会。因为我得回去看第二天的Homework的due,所以我就没参加直接回去呢。最后我们团队获得了The most comerical potential 和 the 2nd place at the technology use.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我觉得收获颇丰。见识了这种Cofounder Dating的活动。很多时候会怯场的原因就是因为见的不够多,见得多呢就自然见怪不怪呢。我原来在国内的时候刚开始不太喜欢在公众场合,后来慢慢的适应习惯了做公众演说就没什么问题呢。刚来美国的时候也是见到美国人就发怵,尤其是这种social和networking的活动。实际上真正参与进来就很自然呢。

在国内团队中会碰到了问题在这边团队都会碰到。比如团队的构成不合理,分工不明确,相互推诿。这次我们的团队实际上就是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多见识些这样的问题有利于以后进行克服和避免。还有一个感触就是做技术和做科研差别很大,而做research的时候虽然很多理论推得花里胡哨,但是实际上并不实用,但是用太简单的东西又没有research的价值,所以researcher有使问题复杂化的倾向。做技术的时候是越简单越好,够用就行,不要求最优,越复杂越容易出错。有的时候科研的思维在真正做技术的时候是很有害的,容易将问题复杂化。

波士顿地区的科技创业公司大多比较传统,大多是生物制药和机械物流。不过这次看到了绝大多数都还是Web或者App相关的,可见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火热。美国风险投资和技术创业最多的两个地区就是加州和波士顿。从Tec Transfer Center这样的学校组织到像Boston Startup Weekend的社会活动,这边确实有很多接触到这些信息的机会,也使得很多的人被鼓动到从事这个行业。为什么Microsoft,Akarmai和Facebook能够发轫与波士顿,很大程度和这边的环境是有关系。

Categories
中文

Mac OS Lion 编译ctags

我是Mac OS Snow Leopead. 前两天升级到lion。因为升级完成了,/Developer/ 目录的东西都还在,所以我直接将/Developer/usr/bin 加到path里面了,然后就可以在系统命令行里面使用gcc了,开始我觉得这样就可以了,不需要重新安装xcode。事实证明不是的。
 
昨天在使用mvim的时候发现Taglist无法使用了。查看了一下,应该是Excuberant Ctags 没有安装。于是到网上去下了一个ctags的源代码进行编译。但是不停的报如下的错误

Darwin 11.1.0 Darwin Kernel Version 11.1.0: Tue Jul 26 16:07:11 PDT 2011; root:xnu-1699.22.81~1/RELEASE_X86_64 x86_64
checking whether to install link to etags… no
checking whether to install readtags object file… no
checking for gcc… gcc
checking for C compiler default output file name…
configure: error: C compiler cannot create executables
See `config.log’ for more details.
Jing-Wangs-MacBook-Pro:ctags-5.8 jingwang$ cd ..
Jing-Wangs-MacBook-Pro:Apps jingwang$ ls

怎么弄也弄不好。后来我怀疑是Xcode的问题,于是写了一个c文件测试一下。发现无法进行链接,说不存在stdio.h文件。于是到Mac App Store上面安装Xcode 4.

但是进度条总是一点变化都没有,等一两个小时也是这样。后来重启试了几次也还是这样。
不知到Mac App Store出了什么问题。于是到网上去BT下载了一个Xcode4.2
http://www.osxtoy.com/?p=733
安装完毕之后再编译ctags,错误发生变化
Darwin 11.1.0 Darwin Kernel Version 11.1.0: Tue Jul 26 16:07:11 PDT 2011; root:xnu-1699.22.81~1/RELEASE_X86_64 x86_64
checking whether to install link to etags… yes
checking whether to install readtags object file… no
checking for gcc… gcc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opt/local/lib) works… no
configure: error: installation or configuration problem: C compiler cannot create executables.

我去查看/opt发现里面是空的,于是我手动创建了/opt/local/lib 目录。这时错误信息又发生了变化gcc error: can’t map file, errno=22 or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space

我试着用超级用户权限去configure。sudo ./configure 最终搞定.

都怪自己手贱去升级,Lion相比Snow Leopard基本没什么改进,浪费了三十美刀不说,还又多花出这许多功夫,我原来以为是升级之后所有的软件都可以直接使用的,结果好多都不行,前两天的用tex的时候也又问题,也重装了。

对于开发者,强烈不建议现在升级。

Categories
中文

这就是百度的精准营销

一直觉得百度推广不靠谱。看看上面的图,网页在讨论准王妃婚纱问题。推广冒出来个羊肉穿串机,这让设计人情何以刊

Categories
中文

青春琴缘,弦上人生–《断弦》观后感

早先看过北大版《此间的少年》,那时想啥时候华工也能有这么一部校园电影,《断弦》出预告的时候我便特别的期盼,昨天知道网上有了完整版,便急急的去看了。同《此间》一样,《断弦》也是围绕一个寝室的四个人的大学生活展开的,中间穿插了懵懂的爱情。《此间》是杨康和穆念慈,《断弦》中则是夏紫陌和伍一楠。

正如影片所描述的。喻园的生活是枯燥的:无休无止的考试,昏昏欲睡的课堂;冬凉夏暖的宿舍,漫天飞舞的梧桐毛;同时喻园的生活也是有趣的:这里绿树繁茂使我们身心舒畅,这里比赛琳琅让我们锻炼成长,这里艺术环绕教我们品味和欣赏。

随着一幕幕场景的转换,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岁月。那些年,我们都还很稚嫩,对于未来一片茫然,四年的生活使我们长大,也在我们的心中深深的烙下了母校的印记。

无兄弟,不大学。看到《断弦》里面的宿舍生活非常的亲切,一个努力的让人敬佩,一个闷骚得非常好玩,再加一个有范的文艺青年和一个愤青来活跃气氛,这构成了大学男生寝室的标准配置。大学男生身上大抵就是这几种属性。我们寝室亦是如此。

WS杨老在寝室玩游戏。大一的时候经常看到美女眼睛都直了,最终幻想都有四五个,不过他彻底一个闷骚男,有贼心没贼胆,最终幻想最终都只停留在幻想阶段,不知现在在香港有没有泡到MM。WS杨虽然喜欢玩,却是考霸,每次考试都是前一天开始复习,但是考得爆高,加上他喜欢玩街机游戏,自封六栋(后来是21栋)小霸王。他开始打拳皇每回被乐神虐了之后就拉着我打,增加自信心,后来他能够虐乐神之后,就不跟我玩呢。大二暑假的时候武汉热得要脱一层皮,我跟他一起窝在寝室看《高达》、《秦时明月》。

晨公是个文艺青年,平时就喜欢写写诗词散文,很喜欢学英语,大一的时候也想出国,我的GRE就是他撺掇考的。大二的时候去武大修了双学位,从此立志转经济,双学位花的课比本专业还多。后来北美的经济奖学金难申,决定不申请呢,考央行的研究生院,众志成城准备了半年就考上呢。央行的研究生院本专业的人都有好多考好几年才上,他还是跨专业,确实相当的不容易。

海鹏人脾气特别好,很少见到他红脸。后来在财大找了女朋友,根据地就扎在那里了,见面次数就变少呢。不过在我们几个前途都很迷茫的时候,海鹏总是会鼓励我们。可惜毕了业了就失去了联系,不知道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前三年晚上的时候会经常卧谈,多半都是女人或者政治。到了大四,WS杨去清华复试被虐,回来考交大,晨公考央行,我也要准备申请。晚上就渐渐安静呢,有一段时间,我们一到晚上躺在床上,就会数考研还有多少天,然后感叹时间过得好快。

每天晚上十点半回宿舍之后,就会去冬的宿舍蹭电视剧看,一直看到断电,从韩剧、美剧一直看到狗血国产山寨剧,然后就互相八卦,或者八卦一下雍锅,然后被雍锅“轰”回自己的宿舍。

夏紫陌和伍一楠之间的故事或许在每个大学生身上都发生过。有那么一个人,不知不觉的走进你的生活,在你的心里占据那么一块位置,然后悄无声息、就悄无声息的离去,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满地的回忆。再回首,发现当初的自己多么的幼稚,物事人已非,情怀随风去。

《断弦》是一部好片,因为他就是你我的生活,苦乐参半,忧喜交加的大学生活。人生似曲,喻园四载着恰如曲中《青春》的章节,或急或慢,或张或弛,琴弦或许曾断过,但接好之后又如新的一般。青春琴缘,弦上人生,或许这就是《断弦》要表达的意义吧。

二零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夜

Categories
中文

观Imagine Cup有感

这个周末和室友去纽约玩,看到ImageCup在纽约举办,申林也过来了,以前在钢琴小课的时候就一直听姜老师,坤哥和宋洪旻提起,但一直没机会见过,于是想去看看。昨天下午的时候去找申林,因为申林没有手机,所以费了挺大一番劲才找到他的房间。不多久正好申林09年参加埃及ImageCup的队友唐秀东从石溪过来看申林,于是在一起在万豪酒店的茶座聊天,中间正好碰到微软学生部分的的杨滔,Yue Zheng,还有微软妹,大连理工大学Care Everyone队员简雅楠MM,大家聊得挺High的。10点正好第一轮的结果Annouce,于是他们带我,秀东和他夫人进去打打酱油。这也是我第一近距离的观察这一个著名的赛事。会议厅里面挤满了来自各国的的学生,大家都非常的兴奋,各国队员都在国旗合影。伴着劲爆的音乐,巴西队唱起了九八世界杯的主题曲,全场气氛high到爆。我们国家有两只队伍,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城学院市的Care everyone参加软件设计组的项目,来自清华大学的Hamonicare团队参加嵌入式组的比赛,这只队伍一直备受关注,早些还和Ballmer一起接受了CNN的专访。

中国的队员们看得出来都非常的紧张。基本没有怎么high和拍照,大部分时间都是静静的坐着等待结果。我们笑称那些表现的很high的国家是知道自己进不了第二轮呢,所以抓住最后机会high一下,咱们还得保存体力比下一轮呢。当宣布结果的时候,看得出队员们都是捏把汗的,前面一个个报出国家名字,但是没有自己的时候那种紧张心情是可想而知。让我想起了当初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时候的场景啦。所幸的就是两个队都进入第二轮,今天又双双进入前六,希望他们都能最终取得好成绩,为中国多捧两座世界冠军江北回来。

很兴奋的见到大名鼎鼎的吉丫头,非常可爱的女孩子,她画的漫画超赞,今天还知道他原来是电工基地的队员之一,华工果然是人才辈出呀。工科的学生,能有一份珍视的爱好非常不易,比如画漫画,学音乐。这些爱好可以在枯燥的学习中为生活增添许多的欢乐,也可以增加许多的人生经验和感悟。什么是大学的人文素养,我觉得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华中大四年的收获中,1/3来自于课堂,1/3来自于二课的竞赛,还有1/3来自于自己的课外爱好。

大学时代就很希望参加创新杯或者ACM,不过最终选择参加了数模。当时的时候没有很多的了解,觉得都是二课活动,参加哪个都无所谓。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参加不同比赛的同学都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我很早就明确了会去工业界,感觉一直好像走得不对路,本科的时候考进了数理提高班,后来做数学建模,现在出国,似乎在向着学术界发展。当然也是很好的一条道路,但总是隐约觉得不是自己要的生活。虽然从长远意义上来讲,纯学术研究会带来更长久的价值,但是应用性的研发能够实实在在的改变千万人的生活,带来那种现实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和学术研究不一样的。

因为高考考得不太好,想要考到提高班来证明自己,因为是在提高班,是以数理基础为主,于是自然参加了数学建模, 如果是在计算机学院,更可能参加ACM或Imagine Cup。也因为是在提高班,出国的氛围更浓,所以最终走上出国这条道路,同时正因为参加的是面向研究的数模比赛,才能这么顺利的拿到Offer,不然以我的性格,应该会选择风险更小的路,比如在国内保研读硕。我在申请的时候也想要转到偏CS的方向,但是发现CS方向拿到奖学金的几率很小,而因为有数模建模的背景,申请相关方向难度就要小得多,最终还是屈服呢。这也许就是蝴蝶效应最真实的反应,人生是一个混沌系统,初始的微笑扰动会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

李彦宏有句话:“人生可以走直线。” 我觉得李彦宏是开始就找对方向的幸运儿,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知道但是没有办法直奔目标而去。弯路是不可避免的,大方向不错便可。想起乔布斯那句话:人生的点点滴滴就像串珠子一样,当我还在大学里时,不可能把这些点点滴滴预先串在一起,但是这在十年后回顾,就显得非常清楚。 因为这样让我相信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我也相信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所努力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成为成就将来的一段经历,填补人生中的每个时间,不要指望马上见效,但是你要相信所有努力过的一切会让你生生不息。

大多数的媒体报道都会把微软描绘成为一个日薄夕山的臃肿帝国 ,但是不论是上次去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是这次在Imagine Cup所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一番场景。世界上少有一个商业公司在科学研究和培养青年上面花费如此多的金钱和心思,在这一点上,连人人称道的Facebook和苹果公司也不能望其项背。多少新技术,新科研成果诞生于微软的学术体系,又有多少青年才俊在研究院,技术俱乐部和ImagineCup上面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三十年来微软的对手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是他却屹立不倒,这不是偶然,有着这样的人才储备的微软帝国,又怎会轻易的被击倒?

Categories
中文

因为爱情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土豆网创始人、文艺青年王微把自己的生活导演的跌宕起伏。这几天他的心里估计颇不宁静,优酷奇艺高举Hulu模式,大规模的采购正版长剧。但是土豆网仍然低调的坚持着UGC(用户生产内容)。

明眼人知道,在中国网民不善社交,中国的UGC视频网站很难做到Youtube那样的规模,而且在中国做UGC还有很大的政策风险,毫无疑问,正版长剧是前景更为光明的一条道路。土豆网并非不想转移到Hulu模式,只是形势严峻,力不从心。

形势危急到了什么地步?土豆网的账面上只有几千万美元的现金,对于大量烧钱的视频行业,这点钱仅够勉强支撑一年,更别说花大价钱竞标电视剧版权呢。而他的对手优酷网刚刚在海外募得巨资,意气风发。而奇艺虽出生牛犊,但携百度之威,战果斐然。PPTV刚从软银那里融得2.5亿美元。搜狐宽频,酷6视频后面也都有大公司做后盾,多长时间不盈利都没关系。

更要命的是公司内乱,创始人夫妇的离婚诉讼使得土豆网迟迟不能IPO,直到最近王微的前妻才撤销了诉讼,但是上市的好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去年底今年初风光了一阵之之后,“中国概念”因为中概公司造假风波而成为烫手山芋。疯狂的华尔街也捂紧了钱袋子,此时上市约等于放血大甩卖,募资额必定大打折扣。但是不上市,土豆又能怎么办呢?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如今的土豆,既疾病缠身,又缺医少药,说她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口毫不为过。而仅仅半年前,土豆仍意气风发的和优酷网争夺中国首家视频网站IPO。厄运开始于王微前妻杨蕾向法院提交重新分割财产的的诉讼请求,法院随后冻结王微控股的上海全土豆公司全部资产,土豆的IPO进程被迫停止。不久优酷首发成功,市值逼近50亿美金,土豆却陷入现金枯竭的边缘,而深陷漩涡的王微,也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土豆的经营中。正如易凯资本王冉所说,这场离婚价值二十亿美金。

王微前妻为什么要对王微提起诉讼?这是令人极其费解的。她不像是为了钱,因为土豆网IPO之后分割财产她可以获得更多。阻扰土豆网上市只会产生两败俱伤的结果。她也不像是优酷的卧底,毕竟土豆也是她一手参与创办的。唯一可以解释的通的就是,这是一种报复,她想要让王微付出代价,甚至不惜鱼死网破。当然这是我的猜测,真正幕后发生了什么,只有当事人才知道。闹心的不止土豆一家,赶集网和真功夫两家都是因为家庭问题冲击企业,导致上市被搁置。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反过来说,能够对一个男人造成最大阻碍的,也正是他的女人。这两天粗略看了下《裸婚》,我也有类似的感触,为什么刘易阳之前事业无成?很大的原因是童佳倩在,片子开头的童佳倩很难称之为懂事。她喜欢花钱,她也需要人陪。刘易阳是有一定才华的,但是既需要为挣钱操心,又需要随时哄老婆开心,他哪里有办法专心的工作?童佳倩是爱刘易阳的,但是她的不懂事使得刘易阳被迫在爱情和事业中选择,他选择了爱情,却最终发现没有事业他也得不到爱情。离婚的时候刘易阳媪怒的不是童佳倩,而是自己当初的决定。当离婚了没有童佳倩的羁绊之后,刘易阳这才能够全身心的工作,全身心的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

刘易阳成在离婚,王微败在离婚,结果不同,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另一半带来了拖累,只不过童佳倩是无心,杨蕾则是有意。刘易阳用九年的时间明白一个道理,细节打败爱情;王微用六年的时间也明白一个道理,婚姻打败事业。曾经的爱情和甜蜜到头来带来的却是伤害,不禁令人唏嘘,刘易阳走出来了,王微你呢? Jing Conan Wang

2011-07-01

Categories
中文

支付宝事件回顾

 

先回顾一下最近沸沸扬扬的支付宝事件,事件起因是美国雅虎向SEC递交的文件里面显示,其控股的阿里巴巴集团早些时候已将旗下支付宝转让给内资公司,目的是为了获取国内第三方支付的拍照。

报告一出,舆论大哗。因为美国雅虎的市值已经不足两百亿美金。其中的一百亿美金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其中支付宝占了一定比例。现在这一部分资产被转移走了,雅虎股价应声下跌。自然一票人亏钱呢。亏了自然要找人算帐,首当其冲的就是雅虎。
若干投资人起来告雅虎。理由是雅虎没有尽到及时披露信息的责任。也就是说阿里巴巴3月31号将此事知会美国雅虎,但是美国雅虎拖了一个半月才将信息披露,应对这一个半月购入雅虎股票的投资进行赔偿。面对投资人咄咄逼人,雅虎只能辩称自己也是受害者。
与此同时,国内IT界,投行界掀起了一场场针对马云的道德审判活动。罪名是“违背契约精神”。马云的做法就以符合国家政策之名,行偷梁换柱之实。
介绍一下背景。由于特殊国情,中国的市场经济带有鲜明的国家干预的特点,这和欧美的自由市场经济是非常不同。国家对于新兴产业都是默许态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进行行业规范。牌照化是这种背景下产生,本意是通过国家颁发牌照实行准入制度,限制无序竞争。当然实现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权力寻租的事情。电信,互联网视频,地图业务都先后牌照化。第三方支付也是如此。
国家对于申领第三方支付的牌照有相关的文件规定。对于非全内资企业不予考虑,这是规则。事实上国家之前对于许多领域都有限制外资的规定,但是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资本怎么会不心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协议控制模式应运而生,这是潜规则。
协议控制,又称可变利益实体(VIE),简单的说,就是注册一家内资公司绕开监管,然后利用协议将内资公司的全部利益转移到外资公司,外国资本通过操纵外资公司来实现对内资公司的控制。因为外资公司实际上只是一个壳,他的全部价值来自于手上的内资公司的协议。一旦协议控制被禁止,外资公司就一文不值。
阿里巴巴股权是马云及管理层占31%软银占29%雅虎占40%左右,董事会管理层占两席,软银和雅虎各占一席,分别由孙正义和杨致远占据。

从现在的公开的信息大致可以猜到的过程是阿里巴巴董事会对于要拿牌照是有共识的,但是软银和雅虎方面希望通过协议控制的方式来实现,这样可以保证自己在阿里巴巴集团的利益,马云起初应当也是同意的, 至少是表面同意。起初达成的方案应该是,先转让支付宝,再协议控制,于是搞了3.3亿这个超低价格来避税。但是在转让成功,协议控制还没完成的时候后来马云探了央行的口风,央行似乎不希望协议控制存在,马云于是借坡下驴,决定终止协议控制。

软银和雅虎相当生气,觉得被耍了,坚决不同意。但是牌照申请的大限将到,马云决定先斩后奏,拿到牌照再说。到时候成了既定事实,软银和雅虎只有认呢,最多赔点钱了事。

在事件出了之后,雅虎称转让之前自己不知情,那不过是做给投资者看的。背后的谈判和博弈应当一直都在进行,本来主动权已经掌握在马云手中呢。就想马云说的:“领了牌之前,我有大限,他们没有大限;领了牌之后,我没有大限,他们有大限。”

软银和雅虎都尚未表态,只说谈判在进行中。但是当事人不急,中国的投资界和IT评论界却坐不住呢,祭起”契约精神“的大旗,就开始拷问马云的道德呢。主要问题就是1.马云不经董事会同意就转移支付宝到自己的口袋里面。2.第二支付宝只有3.3亿太离谱。

对于第一点,董事会应该是有默契的,我不同意你干,你干了我也就认呢。这和国家不同意协议控制,但是众企业协议控制国家也不追究是一个道理。出了事之后雅虎能够怎么说,说自己知道,但是没有办法管?那么雅虎的股价会跌得更厉害,她只有辩称自己不知情。存在欺诈的可能性并不大,不然雅虎和软银不会和马云慢慢谈,会直接以欺诈罪起诉马云。如果事实情况是并不存在欺诈,只是马云使用计谋施压的话,就不存在道德卑劣之说。对于第二点,媒体存在明显的误导,3.3亿只是前期协议控制阶段的转让数额,有避税的考虑。在补偿方案还在谈判过程中的情况下,媒体胡乱的在报道中加上”3.3亿拿走支付宝“这样的字眼是非常有误导性的,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昔日马云将自己塑造成精神导师,言语中常有自封道德高尚。平时同行可能表面相处融洽,实际上都是乐得见到马云遭难,尤其是乐见马云在最自我良好的道德问题上受到指责。

指责马云的大致有几种心态。第一种,真的觉得马云违背了契约精神。第二种,马云的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希望借此削弱马云的商誉来削弱阿里系。第三种觉得马云的行为会损害自己潜在利益。最后一种就是幸灾乐祸的看客。

第一种人在声讨大军中的比例并不多。大多数IT界的负面声音都是第二种,百度,腾讯,阿里三大巨头在中国互联网市值的百分是八十,谁人不忌惮他们三分?谁人又不希望他们落马?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三巨头接二连三的出问题,这些问题只有他们才有?非也,只是同行们对他们特别严苛罢了。投资界多第三种,因为害怕自己投资的公司也这样办,就难缠呢。而部分IT评论家和众看客则是第四种。

财新网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旗帜鲜明的指责马云。而财新算是在国外比较知名的国内财经媒体。国外媒体了解这个事件的途径有限,于是竞相引用财新网为代表的国内媒体的文章。导致马云在舆论上面非常被动。被迫召开媒体说明会,向媒体解释。结果越解释越糟,国内媒体穷追不放。挖出了”协议控制“大作文章。最终VIE合不合法的问题被摆到台面。

央行肯定是不想VIE存在的,但是对于众多第三方公司都是VIE的结构,央行并不像过多纠缠。此番被媒体曝光,必定需要有人负责,据传央行已经开始调查拿牌企业是否存在VIE,似要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彻底断掉 VIE之路。

须知中国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是VIE结构的,虽然此次只是针对第三方支付,但是本来VIE就是灰色地带,央行的查出会不会带动其他监管部门查出VIE。一时之间,互联网业人人自危,前三种人全部傻了,引火烧身,烧到自家后院呢。第四种人则乐开了花,好戏越来越精彩。

这个事件还在继续中,未来会怎样。估计要等到阿里雅虎软银谈判结束之后,央行对VIE的政策明确了之后才能尘埃落定。

王晶 Jing Conan Wang

Boston University

hbhzwj@gmail.com

本文力争仅陈述事实(至少我相信的事实),尽量不带任何主观观点。当然我个人还是有观点的,可以私下交流。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Categories
中文

异类们的时代

 

前两天读了《异类》这部久负盛名的畅销书。书中讲述了一个简单但是长期被人忽略的事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和家庭背景、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常努力的,但是努力的人却不一定成功,只有那些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在一个领域超过10000小时)又极度幸运能得到机会女神眷顾的人才能够成功。

毫无疑问,异类对成功背后的规律进行了精辟的总结,知道这些规律,对于每一个希望做一番事业的年轻人都是不无裨益的。但是我要讨论的是《异类》所催生的宿命论和时代论所带来负面影响。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硅谷高管的出生日期都在1955年左右,因为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在大学刚毕业之后,正好赶上了个人电脑时代来临的大好机遇。确实这种现象绝不是个例。如果你去查阅中国互联网领军人物的出生日期,你会发现他们也大致都在1969年到1973年之间。不独IT行业,改革开放之后陆续出现了几拨致富的浪潮,如果你去统计一下各个行业的商业领袖,大致也都能够符合得上。

异类由此成为轰动,被许多“有志青年”视为珍宝,王兴当属其中的代表人物。中国互联网毫无疑问就是验证《异类》的最佳场所,有句话说“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许多人会根据美国的市场发展推断中国的发展,然后准时回国踩点,抓住机遇。王兴模式指的是利用中国和美国的时间差,将美国出现的新技术Copy 2 China获的成功的模式。中国互联上所有知名的企业基本上走的都是这个模式。被冠以王兴模式的原因是他点比较背。

王兴01年从清华电子系毕业去美国特拉华大学留学。其时美国互联网SNS浪潮出现端倪,做为《异类》拥笃的他觉得时不我待,于是辍学归国创业,先后创办“中国的facebook”校内网被卖,“中国的Twitter”饭否被封,“中国的Goupon”美团目前命运未知。可谓屡战屡败,但他毫不气馁,只要美国有了什么模式,王兴都能以最短的时间推出CopyCat。王兴模式由此得名。

王兴的点背在于,等他回国的时候中国互联网已经热了一段时间了,不像张朝阳回来的时候还是一片处女地,美国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让无数人嗅到了财富的味道,资本裹挟着互联网淘金大军滚滚而来,而王兴回国的时候一无钱,二无人,三没经验,只有一个所谓的“机遇”。但王兴看到的机遇陈一舟也看到了,SNS美国已经大热,做COPYCAT回报高风险低,稳赚不赔的生意。比抢钱还是要论资排辈,王兴于是被挤走了,当然陈一舟后來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陈一舟埋怨“互联网大佬”太贪心的时候应该先检讨一下自己。

王兴只是当时留学归国潮的一个典型。时间就是金钱,因为时间带来了机遇。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和相对落后的状态让无数人嗅到了机遇的状态,大家都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异类”,回国就可以刚好踩在机遇上面,坐等成功。

错了!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异类》所讲述的动人故事,只发生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那个时代。当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个机遇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异类。

经常听说周围的同学回国创业了,创业的内容都是做网站,SNS, 本地化电子商务,社交问答,各种稀奇术语都有。这些都是美国比较火的事物。但他们多半没有充足的准备,只有一个想法,还有“机遇时不我待”的幻觉。创业在他们的印象里面,就是扎克伯格那样在宿舍里面敲敲代码就有数百亿进帐。对于他们能否如愿,我表示很大怀疑。

年轻人,尤其是优秀的年轻人的主要毛病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有远见(包括我自己也有这点),觉得自己看到了机遇但是别人没有看到。成功就像买彩票,撞到大运就成了。媒体对于“Twitter”,“Facebook”,“Groupon”创业的一些扯淡的描述加深了这个印象。

《异类》所描述的是一个机遇相对匮乏时代的故事。大量的人达到了10000小时的努力界限,但是少量的人才能获得机遇。在信息时代之前,技术浪潮之间的时间间隔大多几十到上百年,也就是说,你错过这个机遇就不会再有下一个。在这样的情况下机遇是尤为重要的,那是属于异类们的黄金时代。

随着社会会发展不断加速,不到十年就有会一个科技浪潮,而且技术革新越来越平滑和连续的出现,不再有那么明显的时间间隔。互联网填平了信息沟壑,机遇被更加广泛的传播,而不是掌握在少数拥有内幕消息的人手中。

可以说,现在的人在一年里面碰到的机遇比一百年前的人一辈子碰到得都多。但是机遇增多的副作用是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更多的人纠结与如何选择,而更少的人能够专注于自身的提高。达到10000小时付出的人越来越少。

这不是一个机遇驱动成功的时代,这是一个专注驱动成功的时代。不要有轻易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这个时代失不再来的机遇已经凤毛麟角了,更多的是看你又没有足够的积累出抓住机遇。不然就会“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各位“异类”们,你付出了10000小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