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中文

《失控》读后感

 

由于许多IT大佬(比如微信之父张小龙)的倾力推荐,《失控》这本书在在中国互联网界颇为有名。他的作者凯文凯利(本文简称KK)在中国互联网界更是家喻户晓。虽然很多人都奉KK的话为圭臬,但是我相信真正读过这本书的人应当不多,因为这本书实在太晦涩和难懂了。很早之前我就尝试读过这本书,最后放弃了,最近才又重新捡起来。全书像是一个哲学家在自言自语,初读的时候你会觉得非常的凌乱,但是静下心来读,你就会被其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作为网络时代的启蒙者之一,KK在本书里面主要是探讨的是互联网及广义的信息技术对和人类的关系。但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并不只限于互联网,而是深入到生命的意义本身。

 

分布式系统

本书很大的篇幅都在讲分布式系统(也就是所谓的蜂群思维),分布式系统的特点是1. 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2. 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的特质, 3. 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 4. 点对点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了非线性因果关系。KK毫无疑问是崇尚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系统的,但是他也客观的总结了分布式系统和中心化系统各自的优缺点。总的来说,分布式系统适合多变的环境,而普遍来说中心化的系统通常有更高的效率,并且更容易预测和控制。KK承认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包治百病,对于必须绝对控制的工作,仍然采用可靠的中心化系统,对于需要终极适应的系统,则需要失控的部件。

 

我在这里想谈谈日本90年代的没落和美国同期的复兴。经过二战,日本基本成为一片废墟。但是在战后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日本就通过学习赶超的方式占领了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同期的美国经济则持续疲软,三大汽车公司濒临破产,电子工业颓败,很多人预测日本很快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强经济体。70年代末傅高义的《日本第一》的书深刻的反应了美国人对于日本的快速发展的错愕。但是,到了90年代末之后情况陡转。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美国则进入了黄金的十年。

 

很多人将日本的没落归咎于广场协议。但是在我看来,广场协议充其量只是一个诱因。真正的原因是日本所垄断的电子和汽车工业的饱和,以及日本错失了互联网带来的新一波技术革新浪潮。美国从来没有在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找回优势。事实上,美国汽车工业持续衰败,昔日的汽车城底特律俨然已经成为一座死城。电子时代美国东部的电子中心——波士顿128公路园区——八十年代在日本公司的节节紧逼下接连破产,至今电子工业也没有回复到当年的水平。而西部的电子中心——硅谷——现在已经基本被互联网公司占领。使美国重新强大起来的不是这些存量产业,而是互联网和生物技术等增量产业。

 

日本人将中心化的控制做到了极致,这使得他们拥有更好的效率,可以以极低的成本生产质量优良的产品。但是这种效率的优势只存在于成熟产业,并且中心化的控制使得日本人缺乏产生创新的能力。日本在汽车产业和电子工业发力的时候,汽车已经被发明快一百年了,电子工业也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日本倾向于大公司的产业结构和终身雇佣的工作传统无法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这就是在前互联网时代,日本卓越企业林立,而在互联网时代,日本乏善可陈的重要原因。不说日本,就是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地区,也是因为比硅谷地区更加中心化而在互联网时代被抛下。硅谷的西部精神和个人主义的文化使得这一地区有着去中心化的历史传统,从而在创新为王的时代有了更大的优势。

 

连接

分布式系统的最关键的要素是连接。KK的主要观点是进化与连接相生相伴。进化具有一个普遍的层级规律:在每一个层级,简单的成分通过不断的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而这个新的生命系统则成为新的层级进化的基石。生命沿着这个规律不断进化,拾级而上,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走向有序。早期的生命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而后一些细胞进入另一些细胞,成为后者的组成部分(线粒体,高尔基体等),这些原核细胞的结合衍生了真核细胞。多个真核细胞进行融合,形成了多细胞的生物。生物又进一步构成了群落和物种。每一个物种可以看作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因为究其本质,生命不过是由若干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组成的有序模式。所有的物种都生活在生物圈中,自然选择在其中的对物种进行着筛选,使得物种得以进化。同样的,生物圈(地球)也可被看作一种生命,即所谓的盖亚。

 

世界大势,浩浩汤汤。作为一个进化层级,人类社会的进化也服从连接的普遍规律。坦荡的华北平原和平静的地中海使得早期的处于这些地区的人类可以较方便的进行连接,最终促成了秦帝国和罗马帝国这两个区域性中央帝国的形成。而航海技术的革新使得地球上所有的民族都在大航海时代都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卷入了世界性的连接中。中国从闭关锁国,到门户开放;从毛泽东时代的隔离于世界,到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趋势都是连接代替封闭。

 

随着互联网的发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连接的时代。丰富多样的连接使得所有人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生活在地球的人终将融合成为一个全新的生命体。和古代的连接方式相比,互联网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让信息的载体从实物变为光和电,信息传播的速度从普通物体运动的速度提升为光速。这使得地理位置的影响几近于无。从中国发一封电子邮件到美国,所需的时间比信号从眼球到大脑皮层的时间还要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的紧密程度,已经不亚于单个人各个器官之间的连接。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

KK不仅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他还谈到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人与信息的连接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让人方便的找到信息;二是如何让信息自组织成为和人一样的智能。事实上这两个方面是息息相关的。

 

在《失控》中KK谈到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博尔赫斯是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在一个短篇小说中,他将宇宙描绘成为一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由无数个六边形的小房间组成,存储了所有可能的模式。人们需要去做的是从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模式。实际上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就是万维网的原型。每一个网页就是一个小六边形的房间,而相邻的房间就是相互链接的网页。KK(或者说博尔赫斯)认为,宇宙的信息是由一种网状的结构存储的。KK还提到由于信息过多——也就是图书馆的房间太多,搜索的过程只能从一个房间到相邻的房间。其实这就是根据链接来进行搜索的思想。为了在网状的万维网中寻找信息,搜索引擎应运而生。《失控》写于1994年,那个时候,谷歌的创始人才刚刚进入斯坦福大学。

 

和现实的图书馆不同,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存储了所有可能的模式,其中的许多都毫无意义。其中一部分已经为人所知,而另一些部分则等待人类的探寻。智能分为两个部分:对于既有知识的存储和对新知识的发现,用俗话来概括就是记性好和悟性高。从博尔赫斯的图书馆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发现知识和搜索已有知识并无本质不同。

 

万维网存储了几乎所有人类已知的信息。而如今的搜索引擎技术在对于万维网的信息检索已经做得比较好了。按照《失控》的逻辑推断,科技发展的下一步便是实现在所有可能序列中搜寻新的有用序列,也即是实现有创造力的人工智能。确实,目前领先的搜索引擎如谷歌和百度都在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开发, 可见KK的预见力。

 

结语

 

KK毕竟不是神,《失控》中也有许多观点被证明是不对的,比如KK相信网络的计费会像水电一样按比特收费,而加密将会使得这种计费方式可行。事实的网络上的主要收费方式是固定的接入费用加上广告或者增值收费。还有许多观点还有待时间检验,比如KK关于去中心化的电子货币成为主流的观点。智者千虑,或有一疏,尽管有这些争议性的部分,《失控》仍然堪称经典。事实上,《失控》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失控里的许多预言,都是被它的读者所实现的,这正应了一句流行语:最好的预言就是去实现预言。

 

二零一四年九月十日

王晶

Categories
中文

《摩根财团》读后感 续

 

古人云:“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摩根财团的历史就是整个现代金融业的这篇叶子。摩根财团长期是现代金融业的典范,学习摩根的历史就是回顾这个现代金融业的建立和完善过程。现代金融业伴随着铁路和电气工业的建立和建立, 在风云变幻的两次大战期间重组和洗牌, 然后在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新秩序。 《摩根财团》毫无疑问是介绍这段历史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巨著。作者 Ron Chernow 将摩根的历史分为三个时代:1 领主时代, 2 外交时代 和 3 赌场时代。 每个时代有它鲜明的特征。 从作者严谨的叙述中, 我们可以大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的三个大的趋势。 这篇读后感就围绕三个时代和三个趋势展开。

 

三个时代

领主时代(1838-1913)

 

第一个时代是“领主时代”,这一时代适逢铁路业和重工业的兴起,新兴产业所需要的资金远远超过了最富裕的个人或家庭的财力。然而面临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市场还限于当地。而且规模有限。银行家配置经济稀缺的信贷。只要有银行家的批准认可就可以是投资者消除疑虑,银行家深深的参与到公司的经营当中去。比如皮尔庞特利用银行资本,控制美国东部的铁路和钢铁行业。

 

由于对公司有这样的影响力,主要的银行家像接受雇民供奉的领主一样,养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作风。他们依照一整套惯例进行经营,后来吧这套惯例叫做绅士银行家准则。

 

外交时代 (1913-1948)

外交时代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次大战的爆发瓦解了三百年的世界殖民体系并摧毁了日不落帝国。美国经济趁势成为了世界领头羊。在这嘈杂的三十多年里,欧洲动乱复兴,然后再动乱再复兴。在整个过程中, 美国的经济干预和援助至关重要,而私人银行充当了先锋。

 

杰克摩根温和的性格和改革银行的措施使得摩根财团适应了外交时代的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有主见的合伙人队伍被组建起来去执行政府的使命。 起初摩根财团把英国的资本吸引到美国来,从而壮大了实力。 在外交时代,这一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 伦敦的商人银行由于受到英国政府战后对外贷款的限制,活动范围很小。 相比之下,华尔街的触手伸向了世界各地。

 

一战导致了持续百年的金本位制度终结。参战各国滥发纸币进行战备,停止了黄金和本国货币的兑换。在1925年英国尝试恢复金本位。 不久之后,英国的煤炭纺织品,钢材等在国际市场上面失去了竞争力, 恢复金本位不但没有振兴英国, 反而加速了它的衰落。 1931年9月21日,英国再次告别了金本位。随后美国也放弃了金本位。金本位的问题以后还要经历多次反复,但是无数事实表明黄金已不再适合作为一种标准通货。事实上,现代社会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标准通货。

 

当欧洲经济饱受战争蹂躏的时候,美国经济越过了竞争对手, 并实现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美国仍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大牛市。 史无前例的货币流动性激增。 本斯特朗大幅度提高利率,造成了此后持续几年的紧缩性环境,货币大量涌向金融市场。 股票和债券市场大涨。 但是华尔街的繁荣对于农民来说是虚假的。农业和石油工业都很不乐观。而由于对于农业和石油部门贷款的坏帐, 小城镇的银行以每天两个的速度倒闭。与之相反,但是城市金融和房地产双临佳境。过剩的现金被看成是财富的象征,而不是生产性投资机会缩减的不详之兆。

 

随后1929年的大萧条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大衰退。华尔街被认定为需要对此负责任。 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6月16日签署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这部法案对于美国影响深远。 从这时起,银行或者从事贷款和接受存款,或者从事证券买卖,但不能同时从事两者。 1935年9月日,摩根财团正式分家。哈罗德斯坦利, 哈里摩根,和维摩尤因出来建立了摩根士丹利。

 

赌场时代(1948-1988)

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是领主时代建立的绅士银行家法则开始崩溃。 关系银行业寿终正寝, 华尔街比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冷酷,吝啬。在赌场时代, 蓝筹公司不再需要银行家为他们开健康证明, 他们的资信往往胜过他们的银行。投资银行无法保持与客户的长期排他性的合作关系,竞争性的招标成为了主流。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IBM在1979年的融资。 当时IBM 需要融资10亿美金进行下一代计算机的研发, 要求摩根士丹利接受所罗门公司作为联合主干行来承担这笔业务。这对于具有悠久绅士银行家传统的摩根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摩根要求获得独家发行权, 但是IBM不作丝毫的让步, 仍按计划由所罗门公司牵头这次发行。随后不久,一些投资银行边开始大肆强夺摩根士丹利的其他客户, 打破了绅士银行家的准则。 此后IBM的大部分业务都转向了所罗门公司。 而摩根士丹利则放下架子。同意与别的公司分担通用电器信贷公司, 杜邦公司以及坦尼可公司的债券发行业务。 在激烈的竞争下,摩根财团的三家衍生公司也开始分道扬镳。

 

80年代疯狂的杠杆收购和敌意兼并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注脚。数以千家的公司被兼并和收购, 被收购的公司往往担上沉重的负债, 而投资银行则可以拿到丰厚的酬劳。

 

三个趋势

信用体系的完善

现代金融业的第一个趋势是信用体系的完善。 在皮博迪和朱尼厄斯的时代,美国的处境和今天的中国有点类似,都是一个快速的崛起新兴的大国,但是仍缺乏健全的金融系统和信用体系。美国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英国的资本供给,1833年的一个议员曾说,“美国货币的晴雨表挂在伦敦证券交易大厅里面。”  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绝大多数的高科技企业都是在美国上市,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与美国资本市场来提供资本。皮博迪当时的主营业务是在英国经销美国债券,大概就相当与今天的承销中概股。但很有趣的是,那个时代的美国赖账情况很严重。当时皮博迪承销的主要是政府债券,议员为了竞选,通常会许诺减税,这样导致政府没有足够资金偿债,同时赖账还可以迎合排外势力,赢得部分的选票。最终的结果是,美国许多的州都赖账,这严重影响了美国债券承销商在国际上面的声誉。所以美国健全的信用体系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和许多中概股在美国作假被停牌,影响中国公司的信誉是类似的。类似的问题在每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中都会出现,也会随着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而逐渐得到解决。

银行家对企业影响力的下降

随着时代的发展,摩根的金融权力不再那么耀眼。19世纪末的时候,摩根的融资额已经可以达到数亿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可以控制整个美国经济。在皮博迪,朱尼厄斯的时代,摩根财团随着美国的上升而上升。皮尔庞特时代和杰克当政的初期摩根财团达到顶峰,垄断着美国金融业。皮尔庞特仅仅依靠个人的信用和关系就解决1907年的经济危机。随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出台,摩根财团遭受沉重的打击,接着随着二战的结束,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摩根的影响力着日渐式微。JP摩根成为一个老式的,弱小的商业银行。新的摩根士丹利则成为投资银行业务中的重要玩家。但是即使将他们重新合并,也不再具有皮尔庞特那样对美国金融业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了。

 

摩根的衰落其实是整个银行影响力下降的趋势的写照。市场从资本稀缺时代进入了资本充裕时代。银行家不再像19世纪末那样凌驾与企业家之上,而转而成为了服务者的角色。同时,金融市场本身也逐渐变得开放,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金融业,摩根财团的影响力也随之被稀释了。

 

合伙人制度向现代公司转型

最后一个趋势是银行业逐渐从合伙人制度和家族企业制度走向了现代企业制度。早期的摩根各个公司都是合伙人制度,每个合伙人各自出资,承担无限的风险。二战初期,JP摩根完成了从私人合伙制度到公司化转变的最后历程。为什么早期银行业都是家族企业都是以家族姓氏命名的?这是因为在银行业,信用非常重要。一张债券或者票据,必须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立即兑现,否则别人难以放心的将钱交给银行家管理。在商业不健全的时代,信用不能用法律来维系,只能通过家族来维系。而随着信用体系的完善,银行不再需要家族关系进行背书,私人银行走向现代股份制便不可避免了。

 

事实上这个趋势不仅仅出来在银行业,也出现在工业中。十九世纪的工业发展造就了洛克菲勒家族,范德比尔特家族这样的家族性垄断巨头。但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的经济里, 家庭所有权的这种力量逐渐消失。 威廉范德比尔特曾经有纽约中央铁路的87%的股份, 但是他的后代哈罗德范德比尔特持有的股份,还不到剩余股份的1%。

2013-12-01

王晶

Categories
中文

小企业,大事业

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国有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只是补充。自从国企改革之后,中国的国企越来越大,似乎这种趋势日趋明显。前些日子看到一个报道,120家央企的营业额和全国1000万家私营企业相当,也就是说,一家央企可以抵十万家私营企业。

在我看来,经济分为存量和增量两个部分。 存量对应的是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的产业,或者是资源垄断性的产业。这样的产业需要的是通过垄断来降低内耗,比如电力行业,汽车行业。 增量对应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产业,我们这个时代最明显的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工业。 中国的国营企业虽大,但是都是资源垄断性行业,或者政策垄断性行业。 而比较活跃的领域,国营经济都难以站住脚。所以有个说法是国营稳住存量,私营经济激发增量。

中国的私营企业发展模式不同于美国。 美国的企业终极发展目标是超大型企业,最终通过全行业垄断来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的私营企业,更加适合走蚂蚁雄兵的中小型企业道路。 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下, 一旦一个产业变得成熟,从增量变为存量,国营企业的政策性优势就会变得明显, 大型私营企业难以与之争风。

除了体制的因素外,下面两个因素也导致了中小型企业群的发展模式更加适合中国。

1. 中国劳动力过剩。 大型企业解决就业的能力不如中小型企业。 企业本身有自身的管理瓶颈, 一个超大型企业所雇佣的员工也不过数万。 世界500强全在中国也解决不了中国的就业问题。

2. 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不同。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高度“单一”的。 从波士顿到洛杉矶, 人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一样。 开一样的汽车,吃一样的汉堡,买一样的衣服, 整个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差异甚至小于中国两个相邻的县城。 美国幅原之辽阔,并不亚于中国,美国拥有世界各地的移民,远多于中国的56个民族,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首先是因为集约型大工业需要广阔而单一的市场。 大工业时代普遍的商业模式是通过降价(甚至降至低于成本)来吸引顾客, 在资金链条断裂之前做到一定规模。在标准化的生产和物流下,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会逐渐降低,最终将低到有利可图。 沃尔玛的天天平价,Amazon免费物流,Google的各项免费服务, 说穿了都是这个模式。 规模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美国公司不会生产不能上规模的产品, 美国人民也买不到个性化的产品。 久而久之,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就被大工业的熨斗熨成了平板一块。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的历史较短,新移民由于在适应新的社会的过程中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对于改变生活方式的抵触较少。

而与之相比较,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复杂而精致的多。 中国人,每到一个城市旅游,绝对少不了品尝当地的小吃。 而小吃的生意方式是美国的商人无法理解的。 夫妻开的小吃店,每天最多招待一百用户,怎么赚钱? 另一个例子,中国很多的手工艺品,比如绣品,工序多达数百,每年的销量也不多,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办法放到流水线上去的。 这样的情况下, 市场不可能由少数几家大型公司来垄断,而只能由小企业,个体户来满足。

 

有一个看法是,小企业因为缺乏规模效应会降低社会的生产效率,美国的大工业模式才是发展的唯一正途。 这就是为什么小煤矿都被整合成了大煤矿。 而中国的个体户十年来锐减三分之一。 确实小企业何个体户有自己的弊病, 比如生产单元过细导致信息流通不畅, 又比如企业过小导致没有能力负担改进生产工业的投资。 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最为可行的道路是将这些小企业何个体户整合成为蚂蚁雄兵。 在中国,最有可能出现的大型私营企业不是面对消费者的企业,而是帮助小企业进行整合的企业。

这就是阿里有这么大的想象空间的原因。 美国的Amazon远比ebay成功, 自发性的个人集市在美国这个单一市场上难敌集约化的Amazon。 而在中国,情况就完全不同,淘宝上的数百万个体商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中国私营经济的微缩版。 阿里目前的目光,还是放在已经在互联网上的商户上。 但是一个事实是, 中国绝大多数小企业和个体户,还和互联网没有什么联系。 让这些中小企业何个体户们跟上信息时代的节奏, 将会是一个非常波澜壮阔的事业。

 

Categories
中文

【开源项目暑期实习】谷歌编程之夏 Honeynet Project

谷歌编程之夏Google Summer of Code是由谷歌赞助的针对开源社区的暑期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参与开源软件的开发,并且得到5000美金的报酬。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经历。

 

参加者条件:

必须是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在读(不包括五月即将毕业的,或者九月入学的同学)。对开源事业有浓厚的兴趣。

 

更多信息请见: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open-source/soc/

 

Honeynet Project 是一个活跃的网络安全的开源社区。今年Honeynet Project也继续参加谷歌编程之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访问下面的网站,选择一个感兴趣的idea,然后和对应project的mentor联系,或在honeynet maillist中询问

 

http://www.honeynet.org/gsoc/ideas

如果有同学对于network malware simulation感兴趣的,可以与我联系。我的email是hbhzwj@gmail.com

 

更多信息请见

 

http://www.honeynet.org/gsoc/ideas#project8

 

http://people.bu.edu/wangjing/open-source/imalse/html/

 

http://people.bu.edu/wangjing/open-source/sadit/html/

Categories
中文

中国的旋律

回家的旅途是辛苦但是富有收获的,在路上读了两本书《激荡三十年》和《邓小平传》。在这里结合以前读的《沸腾十五年》一起写一个随想。

林军的《沸腾十五年》和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是两本关于中国产业变革的好书。前者讲的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后者则宏观的讲述了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部经济改革史和企业史。在我初读《沸腾》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震撼,但是当读完《激荡》一书之后,我对于《沸腾》一书中的许多史实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样的,在读完《邓小平传》一书后,我对《激荡》一书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单一产业的发展从来是离不开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这一个动荡转型的国家。理解了中国发生了什么,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和互联网领域所发生的这一切。

计划经济的弊病已经是无需证明的事实。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国家统死到放权给市场的过程。邓小平和朱镕基两个人在其中扮演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改革是由邓小平一力促成,而由朱镕基具体施行的。

1978年三中全会到1992邓小平南巡是改革的上半场,由邓小平主导。92年至今是下半场,实际的改革路线在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由朱镕基确立。

在中国这样传统而又古老的社会,改变人们的观念从来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中国花了14年的时间才最终下定了决心市场改革,而在1970年代末的中国,只有少数人对改革的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所幸的是,邓小平是其中一位。

和毛泽东不同的是,邓小平少年留法的经历使得他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非常的清楚中国的落后和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并且邓小平具有更加灵活的思维。在改革的早期,邓小平着力破除毛时代留下的对于阶级斗争的观念,向全社会灌输尊重科学规律的观念。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不信马列,而信科学的时代,高考恢复,文化事业百废待兴。这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铺好了路。

正如清朝末期的改革一样,邓小平的改革开始也是仅仅限定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不涉及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旧体制运行的惯性,国家妄图通过一次性引进120个大项目来迅速推进国民经济,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国营工厂在这个时候已经积重难返,仅仅通过引进技术已经不能挽救这些共和国的长子们,国企的救赎最终在十几年后由朱镕基完成。

所幸的是另一种来自民间的力量在无意之中接过了改革的接力棒。在官方的宣传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似乎是邓小平绝顶聪明,设计好了改革开放的每个步骤,其他人只是按照他的想法执行。这只不过是中国传统的脸谱式的描述方式。实际上改革开放的许多构想并非邓小平所提出,1980年代初的邓小平也没有对于中国该向何处去的清晰构想。他的伟大之处,在于给予民众试错的自由,随时准备接受每一个可行的方案。

伟人通常都是冷静而沉稳的,随时观察周围的世界,不因狂热否定任何一种可能。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位,他的做事风格使得他治下的中国人能够有更多自由,小岗村的包干到户,温州小商户的崛起,这些都是源自民间的尝试。而这些尝试,逐渐的使邓小平认识到,市场经济能够解放生产力,使得中国人过上计划经济时代不能想象的富裕生活。那么,为什么不呢?

可惜的是,这样的认识并不能一下子被整个执政阶层接受,于是出现了温州“八大王”事件,傻子瓜子事件。整个八十年代,像这样对于民营经济的迫害仍不少见。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民营经济最终成为改革开放的中流砥柱。过去三十年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再一次论证了:一旦被给予自由,民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欲望将化作一个势不可挡的力量。

1989的运动使得改革的道路出现了曲折,左派重新开始抬头。在这个时候,邓小平以南巡的方式终结了全国对于改革的争议。南巡看到的成就使得邓小平下定了决心,他明确的表达出了对于市场改革的完全支持,对于极左派思想的反感。中国这艘航船开始向着市场经济这个方向大步前进,再无回头的可能。

和邓小平不同,学者出身的朱镕基更多的依据他的学术经验来进行中国的经济的改革。他治下的影响最深远的两个举措就是放宽汇率和国企改制。前者导致人民币大幅贬值,使得中国具有了强大的出口竞争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正是得益于这个措施。后者以一种非常痛苦的方式解决了国企积留的问题,抓大放小,国营经济仅仅控制能源矿产通信等国民经济命脉,其他的都放手给私营经济,现在中国的经济还是没有离开当时朱镕基设定的框架。最终国企得以重焕光芒,但是这也导致了相当长的一段阵痛期,遗留了一些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的许多事情就容易理解呢。中国错过了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的PC产业革命,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虽然已经开始改革,但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市场环境刚刚处于萌芽状态,不可能去承载这样一个巨大的产业革命。

但是到了互联网兴起的1990年代中期,情况就完全不同呢。市场经济的总方向已经完全确定,创业不在会有八十年代那样的政治风险。加上78年高考以来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第一次有了跟世界先进国家大约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权利。

如果说中国和美国相比有什么优势的话,唯一的优势就是中国拥有大量精通美国社会的留学生,而美国人对于中国知之甚少。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使得海归成为可能。于是田溯宁,丁健,张朝阳纷纷回国。这在19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资本的原始积累少有光彩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动荡转型的国度。中国的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通常有几种。第一种是来自于国有资产,这成为了这些企业家的原罪,许多企业家都因此落马,如伊利的郑浚怀,红塔的zhu时健。第二种是来自于变相非法集资和股票市场圈钱,早期市场监管的缺失时代使得许多人钻了空子捞到了第一桶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将自己洗白,但是更多的人沉溺这种资本游戏中不能自拔,最终自食其果,比如牟其中。最晚出现的,也是罪阳光的一种资本积累的方式便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随着一批批海龟回潮而带入中国,最早在中国引入风险投资的人是张朝阳,他在1995年年携2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回到国内创业,这时候距离改革开放开始已经有18年的时间。随着搜狐,百度,携程等一批批企业的成功,风险投资在中国逐渐的发展壮大。可以断定,由于社会转型的逐渐结束和金融监管的逐渐完善,风险投资最终必将成为最主要的资本积累方式。

最近三十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切可以说是一种奇迹,在一个历史如此悠久,经济如此落后,社会如此复杂的国度进行改革,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改革一旦成功,其迸发出来的活力又是如此的令人吃惊。

常有人恨生不逢时,觉得现在已经没有机会了,我看并非如此。中国经济改革的舞台还远未到落幕的时刻,事实上,舞台的帷幕都尚未被完全掀开。中国,中国经济甚至中国互联网都远未成型。邓小平曾说: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过去三十年虽然成绩斐然,但是我们的高速发展仅仅是在补以前落下的功课,而当我们真正迈入深水区,中国真正开始获得制度性的创新力的时候,更多的机会将会来临。

 

Categories
中文

Chinese Translation of Complexity is the enemy

I just came across a good article about software design written by a Google engineer. I have found a Chinese translation, but some parts, particularly the last paragraph, are not satisfactory enough. So I simply put up my own.

复杂是敌人
作者 Evan Martin
原文地址:http://neugierig.org/software/blog/2011/04/complexity.html

我来到谷歌都快要满七个年头呢。我在这里学会了许多,远比我能写下来的要多得多。我想我至少可以和你们分享一些经验。

复杂是软件的死敌。它非常难于定量描述,而且日积月累。它像一个逐渐变烂的脓包,通常发现它时为时以晚。另一方面,通常增加复杂度的好处显而易见:新的间接曾允许新的特性,另一个例子是,把运行在一个机器上的程序拆分成为两个,在两个机器上面分别运行来解决扩展的问题,但是你必须实现一个RPC层来管理这两个机器。

不论新手老手,上面这些好处都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认为我已经可以很好的平衡什么时候该加入新的复杂度,而什么时候不该。我经常回想我的一个朋友对Ken Tompson的Go编译器的评价:它很快,因为它做得很少,也正因此它的代码简洁明了。

写一篇长博客很容易,但是言简意赅的表达相同的观点就很难。同样,写简洁明了的代码也很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程序语言设计;新手设计的语言总是有很多特性,但是缺乏c语言那样的清晰性。在现在的程序开发中有一种不好的风气,程序的优劣在于它用了多少对象,而在分布式系统中,在于有多少可以活动的部件。

另一个对于这个问题的描述是“过分聪明”。引用一位c大牛的话说: 调试比写代码难一倍,因此,如果你的代码写的太聪明,调试的时候你就得抓狂呢。

怎么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怀疑是不是只有通过痛苦的经验来解决---等你调完其他人用“元编程”写的程序你就明白呢。不过我发现如果加入一些设计目标用于评估新的代码,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因为这样你就可以更容易的判断新代码能否帮助解决开始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应该拒绝。在谷歌内部的设计文档模板开头都有一个None Goals 列表:你需要合理拒绝的项目扩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发现使用较原始的工具能够有效的降低复杂读。你不太可能写一个很复杂的c语言程序,因为c语言所能做的不多。c语言倾向于使用数组这种原始的结构,因为数组确实很棒,紧凑的存储,O(1)的存取复杂度,很好的数据局部性。我这样说并不是倡导使用原始的工具。事实上,我的经验是:写python的时候最好将它当做c语言对待。

Reference

This is the translation I note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 thanks the translator, too.
http://photo.weibo.com/1915548291/wbphotos/large/photo_id/3520526301358418?refer=weibofeed

Categories
中文

杂论

最近眼睛一直不太舒服,应该是暑假对电脑时间太长了,平时Research一直要对着电脑,暑假做Google Summer of Code,要编程的时间就更多了。我从小都有弱视眼,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屏幕使我的眼睛不堪重负,被迫尽量多的远离电脑屏幕,工作虽然受到影响,但也多了一些思考的时间。

以前,我应该算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觉得只要是下定决心做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完成。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任何食物都是有极限的,人也不例外。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应人的自然规律,硬来是没有好结果的。

中国有句谚语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就是知道自己的极限,知道一件事情自己是能够做还是不能够做,如果实在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或者外部条件不允许的,就不要犯傻劲。

当然,在更多的情况下,这句话充当了失败者的借口和挡箭牌。对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就要义无反顾的去做。最忌讳的事情就是没有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就轻易的放弃,这实际上就是“懒”筋在作祟。

最近在阅读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小的时候,我就看过同名电影,当时就觉得非常的震撼。前些日子听静雅思听的时候又听到了苏菲的世界的连载,勾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在Amazon上面买了Kindle的电子书。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自负情绪,大约就是虽然我们现在是第三世界,但是在古代我们是独步世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事实。但是今日中国的落后的根源,是早在我们文明灿烂的古代就埋下了的。

中国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际上就没有了真正的哲学。儒家之思想,本质是“入世”的。所以儒家研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归根结底,都只是御人之术。而欧洲一直都没有放弃哲学的本质,那就是思考“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人存在的意义与世界的关系”。顺着这一哲学的脉络,欧洲诞生了“民主的政治观念”和“科学的研究精神”。中国之所以没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就在于中国没有如此这般“出世”的哲学。

古代希腊哲学三大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系统的阐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苏格拉底因为没有留下成文著作,思想主要是由柏拉图阐述。柏拉图人为,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超自然世界。超自然世界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魔鬼怪”构成的世界,二十由万物的理想模型构成的世界。我们常常说一个东西是圆的,但是谁又见过真正的圆?可能你要说我们在数学课本的插图上面见过圆,但是那些插图实际上并不是圆,它们只是看起来像圆的图案而已。你用足够精确的尺子去量,它必定有一些地方宽一些,另一些地方窄一些。数学定义里面的圆是半径处处相等的图案。显然这样的图案不存在与我们的自然世界中,真实世界中的所有物体都是有缺陷的。圆作为所有圆形物体的理型,只存在于理想世界中,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超自然世界中。

柏拉图人为理型是独立并且先于真实世界的,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中的所有物体,包括人自己,都是用理想世界中的理型制造出来的,就像姜饼人是用相应的模子制造出来的一样。

亚里士多德却不这样认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我们所处于的真实世界。所以理想模型只是人在接触了许多类似事物之后抽象出来的,并没有独立于实体的理想模型。

古希腊的思想哲学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几千年,柏拉图依据他的哲学思想构建除了社会的理型,也就是他的理想国。后世的哲学家的哲学家在他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自然法。自然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权和普适价值。为什么这些价值普适,因为它们适用于社会的理型。而亚里士多德注重于观察和实践的哲学思想催生了科学。科学就是自然哲学。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理工科的博士仍然被称为哲学博士。科学之用意就是要通过对自然之观察和人类与生俱来之理性总结出自然的规律。

2012年7月27日

Categories
中文

神舟猎鹰:谁是航天工业的希望

前两天美国的SpaceX实现了第一次私人太空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今天中国的神舟九号将第一位“神女”送上了太空。两个相差不到十天。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航天工业的全盛时期,美苏两国不惜血本投入航天工业,实现许多至今人们还无法超越的成就。但是短暂的辉煌之后,美苏两国的官员和人民都开始质疑:为什么我们要将人送入太空?接踵而至的预算紧缩导致了延续至今的航天工业萎靡阶段,如今的航天产业,基本上属于国家玩具,朝鲜金胖子花了几亿美元放了一个冲天炮,不知道他乐呵了没有。

回想五百年前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时候,当时人们也在问,为什么我们要去新大陆?多数人的答案很简单:金子。虽然事实上美洲并不盛产金子,但是信息流动的滞后还是让欧洲的许多人相信新大陆里遍地黄金。金子驱动了美洲东岸十三个殖民地的建立,驱动了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当最初淘金狂热淡去之后,人们发现美洲土地肥沃,气候远胜欧洲,随着数十代人的拓荒和开发,直至如今,新大陆已经远远超越了旧大陆,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中心。

那么在开拓太空的时代,什么是我们的动力?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找到答案。没有人愿意无休止的向一个无底洞里面砸钱。任何一个事业,只有产出大于投入才可能持续的发展。如何在太空中捞到真金白银是太空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SpaceX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Elon Musk于2002创建了这家太空startup,短短八年的时间,自行研发出来可以将10吨货物送上低轨道的猎鹰火箭,八年总成本不超过八亿美元。虽然目前还没有实现载人航天,但基本上也只是时间问题。SpaceX作为一个美国公司,单次发射成本只有五千四百万美元,甚至低于中国的发射成本,而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超越了中国。随着研发成本队的分摊和工艺的改进,成本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SpaceX的目标是将载人航天的费用降低为50万美元每人,到那时去太空度假不是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呢。

相形之下,我们的神舟系列走的是苏联的老路,靠的是国家投入和民族荣誉,没有任何商业化。随着越来越多的航天员进入太空,民众敏感度降低,国家投入势必减少,神舟飞船或许那个时候连神舟电脑都不如。
虽然美国航空航天局目前失去了将人送上太空的能力,但是可以说,在新一轮的太空竞赛中,美国已经走在了前面。

美国的优势是完备的市场竞争环境、丰富的技术创新经验以及富于开拓精神的人文环境。三要素的齐备,使得美国的诞生了无数的改变世界的卓越人物,比如:

  • 希拉斯·菲尔德: 创办大西洋电报公司,接通了美国到大西洋第一条电缆,第一次实现了跨越地球的光速通信,
  • 亨利·福特:创办福特汽车公司,将汽车送入千家万户,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交通方式,
  • 爱迪生:创办通用电气公司。 普及了电灯,直流输电线路,
  • 尼古拉·特斯拉:创办西屋电气公司,交流输电线路,无线电传输技术
  • 肖克莱与八叛逆:仙童半导体公司,发明晶体管,开创了电脑工业时代
  • 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谷歌公司,改变了人类搜寻信息的方式

在不久的将来,Elon Musk的他的SpaceX很有可能也出现在这个名单里面。在同时代的人眼中,他们所解决的问题和和我们这个时代去太空周末双人游一样不可思议。正如Elon Musk自己所说,虽然中国是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但是美国优越的创新环境让美国在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内普遍存在一种二十年内超越美国的乐观情绪,我只想说,要超越美国,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 只有等到有一天我们的体制也能培育出真正改变世界的卓越人物,我们才能说我们赶上了美国。

二零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Categories
中文

哈佛中国论坛笔记

今次哈佛中国论坛又可称作是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波士顿分论坛.大会的主题是:一起向前看.主要的嘉宾都是92派的企业家。所谓92派,就是92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 下海经商的高级知识份子。论坛最遗憾的一点就是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出身的,没有技术型企业家,所以整个讨论都处于相对大而空的氛围中。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主题keynote中比较有价值的是毛振华的keynote:
他先总结他自己的人生,觉得最大得经验就是要,顺势而为。跟对队伍,看准潮流,坚持走下去。接着他回顾了一下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中国最重要的年份是1978到1992年。这些年是中国的政府领导自发的进行了自我的改革,统一了社会的思想认识,终于在1992年确立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原则。1992年的时候邓小平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来统一全社会的思想和认识,但是现在不行呢。中国的社会分歧已经很严重,不可能由一个领袖再来统一中国的思想呢。

我参加了三个panel。
panel 1是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panel我不是特别熟悉,就是冲着王石过去的。王石的观点:在中国,大城市是大的趋势,因为1.亚洲人口密集,2大城市有利于节省社会资源。城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万科二十年前的平均楼层高度是12层,现在的平均楼层高度是25层。

panel 2 中国的经济改革

讨论阶段毛振华说到:国有企业 应当是狗 ,由国家养着,看家护院,做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而民营企业是猫,需要自己找食,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而现在国有企业由很大的问题。问题一是现在国企都是资本密集型 ,由政府背书,无限制供给资金,与民争利但是又不解决就业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国企的强大不是因为国有企业是高效率资本,而是因为国有企业都是行政垄断型,强制消费型。最后就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社会生产效率降低。

国有企业也是一个独立个体,也有利益集团,国企的利润并没有为全民所有,而是被国企干部和国企职工先分配了。国有企业得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田源提到了97年国企的改制,97年得国企改革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并购重组M&A。当时他在物资部下面最大得国企,当时公司养着110个局级干部,2000处级干部。每年亏损60多个亿。国企改制过程中将所有的国有企业分为两个,好企业从各个部委划出,全部划入国资委,坏企业由四个资产管理公司买下所有的负债,进入破产程序,所有的破产公司被贱卖,多出来的窟窿由政府发行债券填补,有一两万亿的债务。实际上是用未来的税收填补了国企亏空的窟窿。剩下的国企无负债,是优质资产,而且这个国企从出生开始就有上市资格,接着上市吸收了大量资金,国企逐渐变强。另外一个重要得影响因素是 2008年得四万亿 一揽子刺激计划大部分资金进入了国企,导致国有企业无比强大。形成了国进民退的局面。

中国的金融改革是落后的。领导人对于金融的把空很严。中国的四大银行象一个巨大的抽水机,抽取社会的资金,所有的资金进入了四大总行,总行是贯彻中央意志的。总行总是倾向于贷给国企,贷给大企业,这样对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为什么银行贷款偏向国有企业。因为国企由政府背书,比民企更加安全,贷款失误是终生追究责任的,贷给国有企业更佳保险。

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家利率没有放开,贷款利率相差不大,贷给民企,中小企业,银行承担了高风险,但是没有随之而来的高收益。与之相比,美国的银行系统是非常的分散的。四大国有企业拥有90%的货币总量。而美国有很多的小银行,募集到的资金就地使用,而中国几乎所有的资金都是抽到北京再进行分配。

接着他们都谈到了吴英案和民间集资的问题。最近中央已经松口,将会放开民间集资,首先从温州开始试点,温州打开了中国金融改革的窗口。小银行应当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和其他企业无异,只要拥有足够的准备金,私人应当可以自由创建银行。从温州开始要发展社区性的银行。

最后泰康保险的陈东升做了一个总结。中国的金融问题,归根结底是利率的问题。中国的金融改革现在有四大问题:一是利率市场化。小型银行承担的更大的风险,应当可以收取更高的利率。二是人民币自由兑换。 三是资本市场放开。四是要有企业家精神。最后他补充到,过早的建立完善的工会和健保制度会毁了整个国家。这些需要建立,但是要等到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

讨论过程中还提到了其他一些观点: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1. 国企改制 2. 民企崛起 3. 外资进入。吴敬琏的观点:留住存量,放开增量。邓小平说,改革开放实际上是 1.政企分开 2 党政分开。中国现在在吃两个红利 1. 人口红利 2. 土地红利。两个红利吃完了怎么办,还没有良好的办法。

第三个panel是技术创新的,但是由于大多数嘉宾是传统行业的,所以讨论也不太深入,就略过不讲了。

Categories
中文

别了土豆

早上起床得知,土豆和优酷合并了,这对冤家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难怪今天网上都是调侃的段子。今天对于王微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优酷给出的报价较土豆的当前股价溢价119%,而且古永襁给足了面子,虽然土豆实质上是被收购了,但是优酷坚持对外宣称是合并。这样的结果,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从王微那段失败的婚姻开始,土豆注定了是一个悲剧。

我想王微应该是不愿放弃的吧,但是对于土豆来说,坚持已经没有意义。虽然流血上市成功,但是股价持续低靡,影响了土豆的融资能力,现金枯竭是迟早的事情,王微在土豆的股权已经很低,面对资本没有什么话语权。

优酷作了很大的让步,土豆的市值只有优酷的六分之一,在新公司的权益却达到了接近30%,但是这也是不得不作出的让步。虽然优酷抢先上市,占得了许多便宜,但是国内的视屏行业处于病态发展的阶段(类似的还有B2C电商),所有的公司都在大量烧钱,而且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通过加强垄断,压低成本来拼死一博是独立视频企业唯一的出路。

虽然有奇艺,搜狐和腾讯视频的挑战,但是土豆和优酷实际上是垄断了网站类视频市场,尽管如此,合并之后应该并不会加重垄断趋势,新的优酷土豆公司的的市场份额相比各自份额的总和应当会略微变小,但是由于合并之后可以大量减少成本,提高购片的议价能力,合并会带来盈利的希望。

最近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Google的导航条上将Video选项移至more里面,对应位置替换为了Youtube选项。Google已经假定用户不再需要到别处去寻找视频了,事实上,Youtube已经占据世界范围内一半的视屏流量。视屏领域已经像搜索领域一样被google做死了。这个领域,注定走向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