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摩根财团的历史就是整个现代金融业的这篇叶子。摩根财团长期是现代金融业的典范,学习摩根的历史就是回顾这个现代金融业的建立和完善过程。现代金融业伴随着铁路和电气工业的建立和建立, 在风云变幻的两次大战期间重组和洗牌, 然后在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新秩序。 《摩根财团》毫无疑问是介绍这段历史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巨著。作者 Ron Chernow 将摩根的历史分为三个时代:1 领主时代, 2 外交时代 和 3 赌场时代。 每个时代有它鲜明的特征。 从作者严谨的叙述中, 我们可以大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的三个大的趋势。 这篇读后感就围绕三个时代和三个趋势展开。
三个时代
领主时代(1838-1913)
第一个时代是“领主时代”,这一时代适逢铁路业和重工业的兴起,新兴产业所需要的资金远远超过了最富裕的个人或家庭的财力。然而面临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市场还限于当地。而且规模有限。银行家配置经济稀缺的信贷。只要有银行家的批准认可就可以是投资者消除疑虑,银行家深深的参与到公司的经营当中去。比如皮尔庞特利用银行资本,控制美国东部的铁路和钢铁行业。
由于对公司有这样的影响力,主要的银行家像接受雇民供奉的领主一样,养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作风。他们依照一整套惯例进行经营,后来吧这套惯例叫做绅士银行家准则。
外交时代 (1913-1948)
外交时代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次大战的爆发瓦解了三百年的世界殖民体系并摧毁了日不落帝国。美国经济趁势成为了世界领头羊。在这嘈杂的三十多年里,欧洲动乱复兴,然后再动乱再复兴。在整个过程中, 美国的经济干预和援助至关重要,而私人银行充当了先锋。
杰克摩根温和的性格和改革银行的措施使得摩根财团适应了外交时代的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有主见的合伙人队伍被组建起来去执行政府的使命。 起初摩根财团把英国的资本吸引到美国来,从而壮大了实力。 在外交时代,这一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 伦敦的商人银行由于受到英国政府战后对外贷款的限制,活动范围很小。 相比之下,华尔街的触手伸向了世界各地。
一战导致了持续百年的金本位制度终结。参战各国滥发纸币进行战备,停止了黄金和本国货币的兑换。在1925年英国尝试恢复金本位。 不久之后,英国的煤炭纺织品,钢材等在国际市场上面失去了竞争力, 恢复金本位不但没有振兴英国, 反而加速了它的衰落。 1931年9月21日,英国再次告别了金本位。随后美国也放弃了金本位。金本位的问题以后还要经历多次反复,但是无数事实表明黄金已不再适合作为一种标准通货。事实上,现代社会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标准通货。
当欧洲经济饱受战争蹂躏的时候,美国经济越过了竞争对手, 并实现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美国仍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大牛市。 史无前例的货币流动性激增。 本斯特朗大幅度提高利率,造成了此后持续几年的紧缩性环境,货币大量涌向金融市场。 股票和债券市场大涨。 但是华尔街的繁荣对于农民来说是虚假的。农业和石油工业都很不乐观。而由于对于农业和石油部门贷款的坏帐, 小城镇的银行以每天两个的速度倒闭。与之相反,但是城市金融和房地产双临佳境。过剩的现金被看成是财富的象征,而不是生产性投资机会缩减的不详之兆。
随后1929年的大萧条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大衰退。华尔街被认定为需要对此负责任。 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6月16日签署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这部法案对于美国影响深远。 从这时起,银行或者从事贷款和接受存款,或者从事证券买卖,但不能同时从事两者。 1935年9月日,摩根财团正式分家。哈罗德斯坦利, 哈里摩根,和维摩尤因出来建立了摩根士丹利。
赌场时代(1948-1988)
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是领主时代建立的绅士银行家法则开始崩溃。 关系银行业寿终正寝, 华尔街比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冷酷,吝啬。在赌场时代, 蓝筹公司不再需要银行家为他们开健康证明, 他们的资信往往胜过他们的银行。投资银行无法保持与客户的长期排他性的合作关系,竞争性的招标成为了主流。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IBM在1979年的融资。 当时IBM 需要融资10亿美金进行下一代计算机的研发, 要求摩根士丹利接受所罗门公司作为联合主干行来承担这笔业务。这对于具有悠久绅士银行家传统的摩根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摩根要求获得独家发行权, 但是IBM不作丝毫的让步, 仍按计划由所罗门公司牵头这次发行。随后不久,一些投资银行边开始大肆强夺摩根士丹利的其他客户, 打破了绅士银行家的准则。 此后IBM的大部分业务都转向了所罗门公司。 而摩根士丹利则放下架子。同意与别的公司分担通用电器信贷公司, 杜邦公司以及坦尼可公司的债券发行业务。 在激烈的竞争下,摩根财团的三家衍生公司也开始分道扬镳。
80年代疯狂的杠杆收购和敌意兼并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注脚。数以千家的公司被兼并和收购, 被收购的公司往往担上沉重的负债, 而投资银行则可以拿到丰厚的酬劳。
三个趋势
信用体系的完善
现代金融业的第一个趋势是信用体系的完善。 在皮博迪和朱尼厄斯的时代,美国的处境和今天的中国有点类似,都是一个快速的崛起新兴的大国,但是仍缺乏健全的金融系统和信用体系。美国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英国的资本供给,1833年的一个议员曾说,“美国货币的晴雨表挂在伦敦证券交易大厅里面。” 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绝大多数的高科技企业都是在美国上市,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与美国资本市场来提供资本。皮博迪当时的主营业务是在英国经销美国债券,大概就相当与今天的承销中概股。但很有趣的是,那个时代的美国赖账情况很严重。当时皮博迪承销的主要是政府债券,议员为了竞选,通常会许诺减税,这样导致政府没有足够资金偿债,同时赖账还可以迎合排外势力,赢得部分的选票。最终的结果是,美国许多的州都赖账,这严重影响了美国债券承销商在国际上面的声誉。所以美国健全的信用体系也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和许多中概股在美国作假被停牌,影响中国公司的信誉是类似的。类似的问题在每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中都会出现,也会随着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而逐渐得到解决。
银行家对企业影响力的下降
随着时代的发展,摩根的金融权力不再那么耀眼。19世纪末的时候,摩根的融资额已经可以达到数亿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可以控制整个美国经济。在皮博迪,朱尼厄斯的时代,摩根财团随着美国的上升而上升。皮尔庞特时代和杰克当政的初期摩根财团达到顶峰,垄断着美国金融业。皮尔庞特仅仅依靠个人的信用和关系就解决1907年的经济危机。随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出台,摩根财团遭受沉重的打击,接着随着二战的结束,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摩根的影响力着日渐式微。JP摩根成为一个老式的,弱小的商业银行。新的摩根士丹利则成为投资银行业务中的重要玩家。但是即使将他们重新合并,也不再具有皮尔庞特那样对美国金融业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了。
摩根的衰落其实是整个银行影响力下降的趋势的写照。市场从资本稀缺时代进入了资本充裕时代。银行家不再像19世纪末那样凌驾与企业家之上,而转而成为了服务者的角色。同时,金融市场本身也逐渐变得开放,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金融业,摩根财团的影响力也随之被稀释了。
合伙人制度向现代公司转型
最后一个趋势是银行业逐渐从合伙人制度和家族企业制度走向了现代企业制度。早期的摩根各个公司都是合伙人制度,每个合伙人各自出资,承担无限的风险。二战初期,JP摩根完成了从私人合伙制度到公司化转变的最后历程。为什么早期银行业都是家族企业都是以家族姓氏命名的?这是因为在银行业,信用非常重要。一张债券或者票据,必须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立即兑现,否则别人难以放心的将钱交给银行家管理。在商业不健全的时代,信用不能用法律来维系,只能通过家族来维系。而随着信用体系的完善,银行不再需要家族关系进行背书,私人银行走向现代股份制便不可避免了。
事实上这个趋势不仅仅出来在银行业,也出现在工业中。十九世纪的工业发展造就了洛克菲勒家族,范德比尔特家族这样的家族性垄断巨头。但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的经济里, 家庭所有权的这种力量逐渐消失。 威廉范德比尔特曾经有纽约中央铁路的87%的股份, 但是他的后代哈罗德范德比尔特持有的股份,还不到剩余股份的1%。
2013-12-01
王晶
2 replies on “《摩根财团》读后感 续”
写得真好,非常用心~~ 你有做专栏作家的能力了呢,尤其是IT科普这一块~~如果碰上国内做平面媒体的校友,就力荐你:D
太过奖了, 我就是平时随便写写。如果有编辑看得上的话,我倒是也想试试写一两篇豆腐块,有机会的话欢迎推荐呀, 先谢过啦:-)